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村出现了城满、乡弱、村空的新情况。县城的学校人满为患,大班额现象严重,乡镇的中心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在硬件上基本得到保障,问题主要是在软件方面。
而远离县城和乡镇的村小、教学点 —农村小规模学校的问题最为严重。乡镇以下的村小、教学点,支撑着无法进城上学的农村后20%的弱势人群子女的教育。在那些偏远地区和山区,那些只有一二百人,甚至只有几十人、十几人、几个学生的村小和教学点,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否则那里的学生将面临失学的危险。
然而,那些村小和教学点由于过于偏僻和分散,学生人数少,教育经费和资源不足,教师老化难以补充更新,多 数 学 校 没有 能 力开设英语、科学、艺术、体育等课程,大多处于小而差、小而弱的状态。
如何建设好这些小规模学校,成为农村教 育底 部 攻 坚、教 育 精准 扶 贫 的重 点和 难点。因此,这些村小和教学点特别需要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支持,需要稳定教师队伍的特殊政策支持,需要探索小班化教学的路径,需要通过阅读推广和乡土文化教育改善校园文化,通过互联网+教育的方式弥补教师和课程资源的不足。
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给很少有接受培训机会的农村教师提供培训,开阔他们的视野,提振他们的信心,提升他们的教育能力,提高村小和教学点的教育质量。21世纪教育研究院联合其他社会组织机构建立的“中国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就是希望通过社会合力,群策群力帮助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
中国的根基在农村,农村的希望在教育,教育的关键是教师!学校简陋一些,场地、实验室不达标,都不要紧,有教师就有学校,有好教师就是好学校。与外来的“公家人”不同,他们是生长在农村的村里人,看守养育的是自己的娃。
今天,我们特别需要认识 这种“乡土教师”的价值,在这些最偏远、贫困的乡村,只有这样的教师才可能扎根生存,成为“用得上、留得住”的农村教师。然而,这些无可替代的乡村文明播火者,或许正在成为无可传承的最后一代。我们需要关注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教师,为改善农村最弱势群体的教育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