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佛山市妇联公布《佛山市少年儿童权益保护调查报告》,并从中细化出《佛山市少年儿童家庭暴力专题报告》。
报告对分布于五区的5000个90后孩子进行了调查,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此外,还有5000个家长也接受了问卷调查。报告显示,孩子们最害怕的不是父母师长的拳脚,而是“言语暴力”,一句“很笨”、“累赘”比任何惩罚都让孩子们更恐慌。“言语暴力”让六成左右的孩子遭遇与父母的“情感荒漠”,他们感觉自己没有被父母关心过。
个案
“爸妈都不表扬我!”
小张今年读初二,成绩中下。她最怕的就是妈妈带她到亲友家去,因为一见了面,妈妈就会列举她的缺点,如不按时完成作业、数学成绩差等。而自己的点滴进步却从得不到妈妈的表扬,她的内心充满了恐惧和自卑感。小张还清晰地记得,从小学四年级起,妈妈就喜欢用“成语接龙”的游戏考验她,但最终,无论能否接上,她都得不到妈妈的夸奖。
“记得有一次,我妈妈说到了‘龙腾虎跃’。‘跃’字打头的成语本来就少,加上我的语文知识很有限,我想了3分钟才想起‘跃跃欲试’。当时我内心很兴奋,以为终于接上了,肯定会赢得妈妈的夸奖。但是,妈妈说出的却是‘你怎么接得这么慢啊!’我心里一下子凉了半截。现在考试成绩就算有进步,也不敢跟妈妈说,反正怎么都是被说的。”
玫瑰小学五年(4)班常欢宁也有相似的遭遇:“我爸爸的脾气很躁。如果我表现不好,他就会骂我,有时还动手打我。就算我表现好,他也不会表扬我。我要上很多补习班和兴趣班,很少有时间休息和玩耍。当我古筝弹得不好时,爸爸就会在旁边唠叨,拿眼睛‘横’我,这是我最怕的。挨训后,只得一个人躲在房间里,抱着布娃娃哭,希望爸爸多表扬我。妈妈虽没多少时间管我,但每天给我做饭,还会抱抱我,我觉得很亲切。”
调查
言语暴力比体罚更令人恐惧
小张和欢宁的遭遇,在佛山的家庭中很普遍。调查结果显示:在小学生子女中,有受过父母大声责骂的占40.98%,遭受过父母不关心经历的占7.23%,被父母说“你是捡来的”等令人害怕的句子的占10.55%。
而作为初中生,被父母责骂、感觉父母没有关心自己的比例都上升了,初中生超过6成,为60.73%,高中生也有58.42%;被父母说是“包袱”、“累赘”、“多余”的,也有上升趋势,小学生只有占4.96%,初中生则上升到12.03%。
报告总结,低年级的小学生遭受的暴力以肢体接触类的硬暴力为主,初中生则以语言上的软暴力为主,而对于高中生而言,则是言语上的软暴力和行为意愿类暴力为主。
而家长对孩子言语施暴的原因,小学生和初中生大致相同,多为“不听话做错事”,以及“学习成绩不好”。
专家认为,小张和欢宁遭遇的“软暴力”与体罚式暴力不同,软暴力使用的手段“新颖别致”,家长不需“动手动脚”,只需“亲自动口”。但它的伤害力甚至超过肉体上的折磨,对孩子造成的心理压力远比体罚的后果更令人恐惧。
-专家支招
怎样避免“软暴力”?
家长不经意的“软暴力”行为怎样避免?佛山市少年儿童权益保护调研课题组副组长李伟民指出,父母首先要反思一下对孩子提出的过高要求是否合理,然后要面对现实降低对孩子的要求,从而让孩子不断地从成功激励中慢慢走上更大的成功。
首先,否定词要少说。比如“不许淘气、不要玩沙子、不能晚回来、不可以看电视”等,家长不断地向孩子亮起红灯,可是准许干什么,家长却不说。
其次,挑剔词少说。许多家长不停地去发现孩子身上的缺点,并随时随地挑出来进行施教。其实消极的词语是一种“负信息”,由于过度强化孩子的弱点,最终只会让孩子以否定的态度对待自己,对自己失去信心。
第三,限制词少说。“应该、必须”是一些表达主观愿望、主观想象的词,父母用这些词强调的只是自己的主观愿望,而忽视了孩子的客观存在,用一种强硬的态度让孩子进入某种规定的位置,并按家长的设计“修剪”孩子,其结果,孩子常常陷入不明就里的盲动、盲从之中。
-《佛山市少年儿童权益保护调查报告》摘要
初中学生遭老师体罚最严重
在针对小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有20%左右的小学生曾遭受过老师“打、骂、发脾气”的暴力行为,也有32.5%的小学生遭受过“老师罚跑、罚站、罚抄”。报告称,经常性地遭受老师暴力行为侵害的学生为数极少,只在1%以下。就老师的暴力行为来看,发生最少的是“耍流氓”,发生最多的是“罚”,其次分别为“打”、“骂”、“发脾气”等。
而上到初中阶段,在校初中生遭遇老师暴力的学生人数比例与小学生相比有明显增加,而各种形式暴力发生的经常性概率也有所上升。尤其是受到“老师罚跑步或罚站”的学生上升至56%,而曾遭受过“老师打我”的学生达到14%。调查报告中称,初中阶段学生遭受老师羞辱、讥讽、冷漠和体罚等形式的侵害为主要表现,老师直接打学生的行为减少,因此心理和精神上的暴力侵害成为初中时期学生遭受暴力侵害的主要特点。
针对高中生所在的调查中,“老师说我笨”或“没出息”之类的话等四种暴力形式发生频率有所增高,表现出老师的言语暴力行为明显增多,但同时在“打、罚跑或罚站”等行为有所下降,表现出老师的肢体暴力行为明显减少。
学生:主要原因是“我不合群”
初中生在遭受学校老师暴力行为的原因方面,占比最大的选择竟然是“我不合群”,占了35.84%;其次选择了“我经常违反学校纪律”的占了26.11%,还有学生选择了“我家境不好”。在原因上,人际交往与遵守纪律,包括按老师要求做事,成为学生认为的主要原因,而学习表现的影响已经不是最主要的。
记者了解到,无论是中学生还是小学生,孩子们有时候并不知道老师为何要“对自己不好”。“像这种情况也不敢去问,只能偷偷问同学有没人打小报告,或者自己是否说错了什么话。”家住惠景城的小学生阿豪告诉记者,自己从来不敢正面去问老师为何要对自己不好,只能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老师:害怕被投诉我们压力也很大
“现在学生在学校发生一点点事情,我们做老师的都怕的要死。”禅城一所小学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班主任告诉记者,现在的孩子父母呵护着,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宠着,很少有被惩罚的机会,因此各方面的承受能力也不如以前的学生。
“如果说罚站、罚抄书也算暴力的话,那没法教现在这些孩子了。”这名班主任称,惩罚教育作为其中一种重要的方式,和奖励教育一样,在孩子教育过程中是不可以缺失的,但这种惩罚教育应该有个度,而这个“度”是一名合格老师应该把握的。“像体罚孩子、用言语摧残孩子的尊严,这是肯定不对的。”这名班主任称,因为害怕投诉,身边的一些老师不敢指出孩子的错误,或者对孩子犯的错误只是流于嘴上说说,结果教育的效果很不理想。
此外,也有老师表示,现在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平时在校的事情很多,也影响了对孩子的态度,让孩子认为其对待学生的态度不友好。“我们也不想的,不过学校事情一多,有时候心烦,对孩子的态度就会凶一些,实际我们老师现在的压力也很大。”南海一所中学的孟老师说。
链接
今年部分老师对学生施暴事件
今年以来,媒体针对佛山老师对学生施暴的报道个案就超过8宗,其中典型案例包括:
“小学生被体罚磨嘴”事件:今年3月,三水本地知名论坛也爆出“小学生被体罚磨嘴”事件,网帖称三水乐平镇保安小学六年级班主任在进行语文课测试考试时,因发现有人在课堂上说话,便责令10多名男女学生集体到教室外墙壁上“磨嘴”,其中三名女学生嘴巴被磨出血。网帖中还称,当事老师曾掌掴“嘴巴磨得较轻”的学生。
“上课尿急想如厕被掌掴”事件:今年2月,顺德一名小女生因为尿急上课举手向老师报告,老师不仅不让其上厕所,还打了这名小女生一巴掌。
37%小学生认为放学路上“不安全”
今年以来频发的校园安全恶性事件也给不少孩子心里蒙上了阴影。
调查结果显示,如果大人不去接送,37%的小学生认为放学回家路上会“不安全”,33.64%的学生认为“比较安全”,只有29.35%的学生认为“很安全”。而这一调查在孩子上到初中阶段,仍有8.58%的初中生认为放学回家的路上“不安全”。即使是高中生,仍有6.05%的学生会认为放学回家的路上“不安全”,只有48.8%的学生认为“比较安全”。
建议
设立专门机构预防减少施暴
报告指出,佛山的一些学生和老师都发现,面对学生中发生的暴力侵害行为,缺少明确可循的有关申诉、核查与处理的规章条例,学校本身也没有专门的校纪校规可以依照执行,只能是参照有关的规章条例。
报告建议,在相关的政府执法部门内部,设立一个专门机构,作为开展提供预防和减少少年儿童暴力行为的教育与保护工作主题,并在学校、医院等建立起投诉、核查与监察暴力行为事件的规定和制度,定期与学校、医院等一起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早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此外,报告中认为,佛山政府应该组建和设立一个受暴力伤害儿童托养保护机构,接纳收到暴力伤害的少年儿童在保护院内短期的生活居住,作为一个过渡和缓冲。同时,社区、街道在资源上要给予支持,在每个社区建立起儿童权益保护站,建立有关的家庭和少儿档案,定期家访,及时发现问题,并协助解决遭受伤害的儿童回归家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