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知道,我们中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崇礼尚德、重情尊义,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中国的家庭里,小孩子一懂事,就要让他懂得敬父母、尊长者,就要让他知道守礼节、识道理。大人们也总是喜欢小孩子“听话”、“乖”。父父子子,世世代代,习以为常,理所当然。中国小孩子长大以后,大多听从父母、依从“孝道”。中国也就被称为礼仪之邦。
想一想,中国如此广大,历史如此漫长,各族百姓,东西南北,如此分散,对小孩子的“教育”,怎么会如此一致呢?究其原因,中国封建社会两千余年,自古及今,推崇儒学,以孝道为德礼之本,例如汉代标榜以孝治天下,清代王永彬《围炉夜话》中说“百善孝为先”,千百年来中国各民族人民无可回避地浸染在孝道文化之中。何况,源自血缘亲情的“孝”,是人类朴素情感的自然流露,在一个家庭里,子女感恩图报,陪伴父母,尽心赡养,使老有所归,其乐融融;也使家族繁衍、美德传承。但,民国以来,经历“五四”新文化运动,孝道文化受到冲击;之后,经过新中国成立前后的革命斗争、政治运动,尤其是经受了极“左”统治下的文革浩劫,提出划清界限、大义灭亲,把“孝道”划入封建伦理、旧意识的范畴予以反对和打击,孝道几被颠覆。
今天,历史已进入新的全球化的时代、新旳信息化的世纪,我们应怎样看待“孝”?从改革开放中的家庭教育的角度,又该怎样倡导“孝”?
这也得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思想意识说起。
古往今来,中国人为人处世,最讲究“良知”和 “德行”。孝,是报答父母、敬重老人。是首先在家里表现出来的有良心、有品德。一个能够孝敬、孝顺父母的人,才可能敬重、敬爱祖辈和长辈,也才可能善待他人、扶助弱者。应该说,孝,是一种良好的品性。一家人和和顺顺、快快乐乐,不仅使老人健康长寿,也使小孩子从小受到情的感染、徳的陶冶,使他们在至善的文化氛围中健全成长,好的家风也会由此树立。而好的家风正是营造、形成好的社会风气的基础;好的社会风气又正是建设强大祖国的软实力。在中国,这样的家庭是很多的。就以被称为“汉语拼音之父”的周有光来说吧。周有光,早年是经济学家,以后成为名闻遐迩的语言学家、文字学家。他的独生子周晓平,是中国科学院著名的气象学家。在周老心目中,儿子自小遵循父教、努力学习、积极向上,长大后热爱国家,专心事业、进取一生。令父母放心、快乐,这是最大的“孝”。而周有光百岁以后,仍思维清晰,睿智依然;仍继续写文著书,出版文集。这固然跟他心中的快乐、个人的养生分不开,可同时与周晓平的一贯尊孝也有莫大关系。熟悉他家的人都晓得,他家虽有保姆,然而周老的吃饭穿衣、看病用药,都由儿子来安排好,因为儿子最了解他的生活习惯、性情脾气。遇到需要住医院治疗,当然更得儿子来弄妥帖。此外,儿子还是周老的“秘书”,周老在阅读研究中需要什么资料、发现了什么问题,都由儿子辗转去查询,或直接去查阅。儿子还是周老出版书籍的“代理人”,从书籍的策划、选稿、签约到出版,到寄送有关单位、个人,每道程序都得周晓平参与。儿子还是周老的“总代表”,周老工作中联系的方方面面、日常中的至亲好友,儿子都考虑到、关照到。显然,周有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成就,都离不开儿子的孝敬之心和赤忱之为。周老因此称周晓平是“世上少有的孝子”。显然,子女对父母尽孝,并不只是限于物质层面的赡养,也并不只是为父母买一些他们喜欢的物品等等,而主要是想他们所想、急他们所急,使父母心中的美好期待成为自己生命中的远大志向、把长辈思想中的理想目标变成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存在。父母眼看着孩子在学业上日益进步、品性上日臻完善,眼看着孩子健康长大、健全成长,那就是孩子最大的“孝”。可见,孝,更及于精神层面。孝,是一种人类内心的报恩情感、责任意识,在自家,缅怀祖先,反哺父母,顾及兄弟;到别家,就衍伸为尊老爱幼、扶贫帮残、助人为乐。这是怎样美好的一种情感呢?
显然,孝,既是中华各民族人的传统美德,更是中华大地上能使家庭美满、社会安定的一种基本品行。它是民族精神的一种体现,。可见,孝,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行为;在历史的变迁、时代的变动中,对“孝”的认识、实践,也在变革、变化中。在现代化进程中,弘扬孝道,既能增进人际情感、消灭代沟隔阂,又能推己及人,由近及远,使孝道成为社会责任感与社会公德之渊源和渊薮。和谐社会必须是家庭和睦、德行和美的社会,必定是老有所依、幼有所教的社会。
可见,在今天的家庭教育中,倡导“孝道”,绝不可忽略。
这方面道理,说的,做的,都不少了。说来说去,最要紧的,之一,是父母自己要尽孝道。祖父母健在的,或合住一起,或各自分住,对老人是否真心尊重?尽心侍奉?一言一行、此情此事,都为小孩子做了示范,做出样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孝道,就会深植于小孩子的心田里。之二,当了父母,就需要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努力使自己在更多方面能为孩子做出样子,让孩子从内心自觉地崇拜、崇敬父母,孝亲情感就会油然而生,直至永远。之三,父母要挚爱孩子,以深切、深沉的爱滋润、培育孩子的爱心;使爱心永在,孝道长存。因为,孝,是子女对父母深爱的一种情感。爱父母才能对父母孝,这是一个最普通、最日常的道理。何况,一个家庭里,孝,并不是唯一的亲情维系。即使是独生子女,也会有非嫡亲的祖上父辈、兄弟姐妹。爱长者而心怀敬意、行必谦恭,爱同辈而以诚相待、友善相处,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弘扬孝道和家庭和谐。所以,要使小孩子懂得“孝”的真正意蕴和真实含义,使他们心中有爱,与人为善,乐善好施。这样,才能使孝道文化成为当代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质素而渗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也使“孝”成为人性关怀的核心价值取向而能代代相传。
孝,作为一种高尚的道德意识、一种人间的历史正能量,使人们长久地景仰、向往。孝道文化的传承,正是一种纯真、纯洁情感在历史进程中的发扬、光大。而只有具有纯真、纯洁情感的人,才能成为品德高尚、品行高超的人。
可见,懂得“孝”,践行“孝”,是新时代新少年必具的素质。
可见,使“孝”这样的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融合,是新时代家庭教育的重要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