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开学第一天,从幼儿园到中小学门口,迎来了大批送孩子的家长。昨日,记者进入幼儿园及小学进行探访,记录了开学第一天的百态。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面对开学的第一堂课程,幼儿园注重孩子与家长之间分离焦虑的引导,而小学则更侧重于对孩子的安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昨天是开学第一天,校园内上演了一幕幕“亲情戏”:在幼儿园,刚入园的孩子号啕大哭,家长站在窗外泪眼婆娑;在小学,三年级的家长还执意要送孩子进教室,理由是“陪他多熟悉熟悉环境”;在大学,一些家长帮子女收拾房间忙活了一整天…… 开学百态,映射出真实的世情。在素质教育成为教育界共识的当下,许多学校的开学第一课“匠心独运”,如带孩子到田间地头劳作、开展急救知识训练、上爱国主义教育课等,但一些家长似乎“不解风情”,用带有强大惯性的爱一次次消解学校教育的功效。 中国的孩子最缺什么?相信大多数人的答案都是独立和创造能力。这种能力不会自己“长”出来,必须是经过有意识的培养、真实的历练才能具备的。一些家长虽然心里明白,但事到临头却有千般不舍,不舍得孩子吃苦,不舍得孩子受累。这种爱表面上看是护犊情深,实质上只会浇灌出弱不禁风的温室花朵。 与学校和社会教育背道而驰,还源于部分家长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有偏差。比如一些家长不支持学校开展春游、秋游等活动,要求体育课不要进行高强度训练,他们最强烈的愿望就是让孩子多上文化课,迅速提高成绩,将来考个好大学。这种功利的价值观和处事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是消极的,对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无疑是兜头浇了一盆冷水。 此外还有教育方法的问题。一些家长没有科学的教育方法,要么简单粗暴,“崇尚”棍棒底下出孝子;要么一味溺爱,对错误的做法也不及时纠正和引导。学校为孩子树立起的观念,是需要在家庭中不断巩固才能内化吸收的,但遇到教育方法有偏差的家庭,所有良苦用心都是白费。 诚然,现在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越来越趋于理性,注重孩子的个体独立性和自我发展,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家长没有脱离旧有模式,以“爱”的名义行阻碍孩子成长之实。从开学第一天的情景,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这一点。如果“爱”变成了“碍”,还有什么意义?部分家长应该适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了,以科学的方式和理性的姿态,与学校和社会同步,合力为孩子创造一个优质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