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伟昕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11月出版的《蔡元培教育名篇》一书,其内收录近代教育名家蔡元培先生的教育类文章共计69篇。该69篇文章虽则均写于1912年至1937年之间,距离今日,已有数十年之久。但其作为一代教育名家,其教育思想及教育理念,于今时今日,依有很大借鉴作用。
读得此书,收获与感想并举。简记以下几点心得体会,以期与各位共勉。
蔡元培1920年11月在长沙岳云中学的演说《中学的教育》一篇,开篇有此一语:“但是因为时间仓卒,没有预备,只好以短时间谈一谈中学的教育”。末尾有“邓光禹记录”字样。可见该篇为蔡元培的现场即兴演说文。这篇在演说之前未作任何准备工作的演说文,从中窥见蔡元培先生对中学教育的办学观念、治学理念的一些指导参考意见。
现摘录此文的部分文字如下:
“一般办中学的人,大都两种观念:第一是养成中坚人物;第二是预备将来升学。所谓养成中坚人物的,就是安排他们在中学毕业之后,马上就可以到社会上做事。其实,中学所得的知识很浅,并不能够应用他去做特殊的事业,纵然可以做一点儿,也不过很平常、平常的,甚至变做一个中等游民,也不稀奇的。除了当当绅士之外,简直无所措手足。所以说,要养成中坚人物很难能的了。”
“所以我说中学的目的,只是惟一预备升学。”
蔡元培这里所说的“中学”,大致指的是普通中学,即今日的初中及普通高中。如果是普通高中毕业之后,即刻参加工作,在今时今日,如同蔡元培所说的一样,“并不能够应用他去做特殊的事业,纵然可以做一点儿,也不过很平常、平常的,甚至变做一个中等游民,也不稀奇的”。因为普通高中教育,课程设置基本为基础文化课程,未有专业技能方面的训练。普高毕业后,“到社会上做事,要养成中坚人物很难能的了。”而且目前高校录取率达68%(2010年),大专、本科毕业生比比皆是。单持普高毕业证书,即便从事工作数年,难能有所作为。就像蔡元培所说,“甚至变做一个中等游民,也不稀奇的”。
“所以我说中学的目的,只是惟一预备升学”。蔡元培此语,于今日理解可为:进入普通高中学习的目的,只是唯一预备参加高考,以期升入高等院校深造。待大专、本科证书取得之后,再行到社会上做事。不至于只持得普高毕业证书,最终落得“纵然可以做一点儿,也不过很平常、平常的,甚至变做一个中等游民,也不稀奇”的境界。
此语对目前依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学生进入普通高中学习,一定要立定志向,将来为升学做准备。而中学教育工作者亦以培养教育学生升入高等院校为目的。但仍须看到目前普通高等院校的录取率为68%(2010年),仍有32%不能进入普通高等院校就读。此部分学生可以考虑参加别种途径预备升学。目前国家国民教育系列设置成人高考、自学考试、网络教育等等不同方式,均可使得另32%学生能达到升学的目的。若实为能力所限,不能进入此68%的升学行列,不必勉强为之,可考虑别种方式。
而这别种方式,除之前所提及的国家国民教育系列之外,即可参考蔡元培所说,“日本中学是预备做中等社会的人,造成一般中坚分子,倘若自量他的能力不能够入大学毕业,就可不进中学,免得枉费光阴,他便一直入中等实业学校一甲种实业学校,毕业出来,可以独立谋生活,比较我们中国中学毕业生仅仅做一个游民那就好多了”。
这里所说的“中等实业学校一甲种实业学校”,指的相当于目前中国的技校、职业高中之类的。如果学生“自量他的能力不能够入大学毕业”,则也可考虑考取技校、职业高中内,学习某项技能,“毕业出来,可以于社会上独立某生活”。
面对中等职业教育,鲁迅在回忆性散文《朝花夕拾》的《琐记》一文中,曾有如下记述,表现其自身所接受的类似于现今中等职业教育后的情况。
“毕业,自然大家都盼望的,但一到毕业,却又有些爽然若失。爬了几次桅,不消说不配做半个水兵;听了几年讲,下了几回矿洞,就能掘出金、银、铜、铁、锡来么?实在连自己也茫无把握,没有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的那么容易。爬上天空二十丈和钻下地面二十丈,结果还是一无所能,学问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了。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
毕业后依旧是爽然若失,茫无把握。就读三四年,依旧是一无所能,学问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出现此种尴尬局面,即是那时职业教育的失策之处。
蔡元培文中有此一段:“外国中学不专靠教科书,常常从书本以外,使学生有自己研究的余地,所以他读的是有用的,是活的科学,毕业以后,出来在社会上做事,很不费力。”
我们现在的中等职业教育也好,高等院校教育也好,如果能达到使学生在“毕业以后,出来在社会上做事,很不费力”,则是教育成功之处。
《蔡元培教育名篇》共计69篇。此69篇文章,亦仅仅是其教育著作的一小部分。现仅选取其中一篇,谈谈心得体会。与各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