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妈妈都曾在后台留言:孩子专注力不足要怎样去纠正?我想说的是,孩子不需要纠正。
当孩子总是不能够专心做一件事时,我们是时候该反思一下,自己平时是否过多地干涉和打扰了孩子?
一个正在蹒跚学步的孩子想去拿玩具,他真正需要的绝对不仅仅是那个玩具,而是独自完成“拿”的这个过程。当孩子尝试着自己独立去完成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只需在旁边陪伴着,守护着他,就足够了。
孩子的专注力,源于你的“放纵”。
01 邻居苏苏的女儿小欣,只大我女儿6天,聪明伶俐。 刚会走路就能够说很长的句子,并且和大人对话, 时有惊人的表现。 3岁多的时候,言语、精细动作、大动作等 各个方面都比我的女儿要快, 但就是什么事情都做不长久, 坚持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就跑开了。 有一次,小欣的奶奶带着她到我家串门。 一进门,小欣就被客厅的地球仪玩具吸引了, 用小手不停地摆弄。奶奶赶紧上前去抓住她的手: “别搞坏了妹妹的玩具。” 我说:“没关系,玩具就是拿来玩的。” 没一会儿,小欣又跑到书房,奶奶也马上跟了过去: “你不要翻妹妹的书,不要碰人家的东西。” 后来,小欣与我女儿一起扔海绵球, 不小心打到了电视上, 奶奶一脸紧张地劝孩子,“不要玩了”。 在我家待了半个小时,奶奶制止了孩子至少十几次, 尽管我一再表示没什么,放手让小孩子一起玩就好, 但是小欣还是被奶奶拉走了。 02 后来我才了解到,小欣平时不管是在看动画片, 搭积木,涂色,还是剪纸,经常是几分钟不到, 奶奶就会过来问问题,或者招呼她吃点心、喝水。 我找苏苏认真谈了这个问题,她说小欣确实坐不住, 也一直羡慕我女儿可以独自玩一个小时, 安静翻书,玩点读笔,还能自主阅读简单的绘本。 “你快传授我一些经验吧,我要怎么纠正小欣呢?” 我的回答是: “不是我做了什么,而是我什么也没有做。 你要做的,是有意识地对孩子忽略关注。” 我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在高中当老师, 我的学生经常和我诉苦: “老师你课讲得真好,但不知道为什么, 我上什么课会都会走神儿,控制不住啊。” 其实,这个问题很多人可能都经历过。 中国社会心理学协会调查显示: 有42%的孩子上课时不能很好集中注意力; 60%的孩子不能坚持听课30分钟以上, 20%的人“经常走神”。 而世界卫生组织(WHO)研究结果也显示: 全球仅有24%有注意力问题的青少年 会在13-15岁出现发育型改善, 但仍有超过70%的青少年把问题带到成年。 也就是说,童年没有做好孩子专注问题的培养, 这个问题就将很大概率带到他成年以后, 并且一直影响着孩子未来的生活、学习,还有工作。 03 很多父母都不知道,孩子的专注力, 从他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就有了。 你会发现,孩子会做很多看来特别无趣的事, 比如把水从一个杯子倒到另一个杯子, 又或者是把盖子打开又拧上, 他都可以乐此不疲地玩上半天。 我们要做的,就是不要打扰孩子, 有意识地去引导孩子专注。 因为这不仅是一个人取得成就的基础, 更是一种获得幸福的能力—— 能全情投入工作或者兴趣爱好。 不要打扰正在专注的孩子 人的注意力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指带有目的性,受意识支配的注意, 比如集中精神看书,并且理解内容; 而无意注意是无目的性的, 比如突然的声响让人下意识地转过头。 孩子的注意力特点和成年人不一样, 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大部分时间是并存的。 而且对于低龄的孩子来说,无意注意比较明显, 外界的打扰轻易就能把他们的注意力带走, 但是要拉回来就很困难,注意力的持续已经被打断了。 最为简单做法就是: 任何时候, 都不要轻易打扰孩子正在进行的正常活动。 因此,我对苏苏的提议是: “看动画片不用老是和孩子互动, 或者让她喝水吃东西。除非他邀请你或者主动发问。 但可以在结束后问问孩子, 刚才看了什么,想了什么, 这样就能强化专注的效果。” 除了玩游戏、吃东西这些常规活动, 还可以进行一些增强注意力训练游戏。 比如涂色,串珠子,拼图等, 可以让孩子自己慢慢来, 我们只保持动态关注,完成后给他肯定表扬。 不但让孩子的专注力逐渐稳定, 还能培养孩子独处的能力。 别同时给孩子太多的选择 有的父母以为绘本、玩具这些东西 摆在孩子身边越多越好。 一位母亲曾经问尹建莉老师: “是放很多绘本让孩子随手就拿到, 还是一次只给一两本?” 老师回答:“一两本。” 因为除了无意注意, 孩子的注意力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 就是无法对它进行合理地分配、调适和转移。 比如,吃饭时一看电视就会忘记咀嚼, 强迫孩子做到这一点可能会很困难。 在小区里,经常看到很多祖辈带着一盒切好的水果, 一脸慈爱地跟在疯玩的孙子后面, 时不时喂一块水果, 一边不停地唠叨叮嘱,“宝宝小心点”。 其实,孩子在玩疯了时候,那会有心思吃东西, 那会听得进告诫呢?老人的这些行为, 不但会打扰孩子专心玩乐, 还可能让玩闹中的孩子被食物呛到, 或者影响孩子的消化功能。 出于爱孩子,我们总会嫌自己给孩子的不够多: 饭吃得不够多,衣服穿得太少, 玩具不够多、不够好…… 然而过多的选择, 只会让孩子的专注不断地被打断、分散和消磨, 养成了“三分钟热度”的习惯。 我们要做的, 是按照孩子的年龄和生理特点节奏来调整方法, 太过心急, 只会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流失了宝贵的注意力。 给得少一点,孩子反而会得到更多。 以身作则,你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有次在朋友小西家吃饭,看到她不断地和女儿说: “不要玩面条”“小心烫”“你看汤又弄洒了” “别动来动去”…… 但小丫头挺调皮,一边吃饭还一边摆弄玩具。 小西斥责她:“谁一边吃饭一边玩玩具的?” “你和爸爸吃饭还玩手机呢!” 小西没想到小丫头利落反击,还义正言辞的样子。 成年人无论是大脑生理构造, 还是认知都已经成熟稳定, 注意力的广度、集中性、调配能力都比孩子强, 所以能够同时进行几种活动,看起来就是三心二意。 但孩子不同,在一个时间段, 孩子有限的注意力只能集中在一件事情上。 从孩子的角度看来,爸爸妈妈自己不是也不专心, 那凭什么要求我一心一意呢? 当我们看到孩子三心二意的时候, 可能第一反应是指责孩子, 有的父母甚至会打骂孩子, 但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行为,已经被孩子看在眼里, 并且有样学样了。 如果没有紧要的事,父母在吃饭时就应专心吃饭, 在家工作的时尽量专注高效,就算是孩子过来找你, 也试着和他商量: “宝宝,爸爸/妈妈现在必须忙工作, 大概XX分钟后结束,结束后再陪你好吗?” 当然,记得言出必行, 因为以身作则从来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每个人一生要走的路很长, 爸妈们有策略的爱与引导, 会让孩子走得更远、更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