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新西兰培养孩子动手能力那些事儿——
自从来了新西兰,一下子自己动手(DIY)的机会多了起来。如果不想花让人心痛的价钱请别人来做,自己一定得是个家居生活的多面手,除了会修马桶、做木工、剪草修枝,摆弄电视音响,还得能开拖斗车,最好还会修汽车!
哪种活儿都不容易干,不过我发现好多新西兰人干起来却是很轻松,这种人被称为handyman。如果哪天人家叫我handyman,我一定会特别开心。
我和当地人接触,慢慢发现他们都是handyman!今天看着哪家邻居老爷子,自己搭了个台子,把屋子外墙刷了漆。明天听说谁又把坏了的剪草机器修好了!好像这些新西兰的本地人的动手能力都很强。这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开展留学业务的需要,我走访过不少当地学校。原来,新西兰的学校会开展许多需要动手的课程,学习和将来紧密相关的一些生活技能,让他们学会怎样独立生活。
这些课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仅有烹饪,编织,缝纫等软技术,还会设置专门的车间,木工教室等,供孩子学习“硬技术”。
比如,有所学校开了一门学习汽车原理的金工课, 老师在教室里放了一辆拆得七零八落的汽车,给学生讲解汽车是怎么工作的,以及如何改装和维修。
新西兰的学校几乎都开设了类似的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新西兰学生的整体的动手能力水平。当学生毕业,慢慢开始独立生活后,生活中不乏需要动手的情形,一来二去,一个一个的handyman就逐渐长成了。
为什么要培养动手能力?
新西兰人如此重视孩子的动手能力,到底是为什么呢?
也许是新西兰这个人口稀少的国家的生活特点所致,很多事情需要自己动手来完成。另外,新西兰的人工相比国内实在是很贵的。
前几天听一个朋友说,新买了一个大的平板电视,想把它挂在墙上。请人来安装,大约半个小时吧,花了1300元人民币。这是纯人工费啊,而电视本身也就是5000多元。我有一次去家具店买了个户外沙发,怎么运到家里成了问题。请店里送吧,一趟要大概400元人民币,也就是十几分钟的车程。但是如果自己能开拖斗车,家具店有免费拖斗车,两小时内免费使用。
那天,我咬了咬牙… 开了我生平第一次拖斗车!
在新西兰生活,感到没,除了生活必需、节省钱财之外,我感觉身边动手能力强的人往往都很自信,生活态度特别健康,这恐怕也是培养动手能力的一个额外的好处。
新西兰社会意识到孩子将来的独立生活非常需要这些动手能力,所以在学校的课程设置中就进行了相应的安排。 这也是我发现新西兰教育和目前国内现行教育很大的不同。在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过程中,孩子所经历的尝试和探索,成功与失败,更让他们锻炼强大的内心,将来去面对在工作和生活种遇到的各种情况。
所以,动手能力强的孩子生存能力更强,这句话是有道理的。
动手能力怎么教?
新西兰的学校课程设置中融入了许多实践技能的学习,这些课程循序渐进,长久持续,为孩子的生活动手能力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
软硬兼施
新西兰的学校课程中有关动手能力大致分为硬技术和软技术两大类。
硬技术课里用的都是硬家伙,木工房里的刨子凿子电锯,金工教室里的车床、刨床之类的。
我曾经去参观过一所奥克兰北区的公立男子中学。这所学校教男生们电焊、钣金这种硬活。
软技术比如说,烹饪,编织,缝纫等。
上面提到的那所男校,不但教男孩子们“硬活“还教烹饪这种软活,拿出来的作品让我这个大人都感到自愧不如。而且他们不光动手能力强悍,学术水平也很出色。在奥克兰80多所中学里,他们排在第11位(综合2011年到2013年的新西兰NCEA考试成绩)。
具备这些技能,孩子的生活能力也自然会提高。
2
创造机会与环境
除了课堂之外,学校也会组织一些课外的活动,这些活动为孩子培养动手能力创造了实际的机会。
我女儿之前参加了一个野营活动,不仅体验了皮划艇,涉水野外徒步,还学会了搭帐篷露营。还有一次野营,需要分小组进行比赛,比赛的项目是自己在树林子里面搞出一个餐厅。还需要做菜单,做菜,真算得上是有品味的野外生存训练了。
环境和机会对动手能力的培养真的很重要。我到新西兰后所见到的handyman可不全是本地洋人,也有不少是早年间从国内移民到新西兰的,有些久的已经来新西兰生活二十年了。这些“老移民“中也不乏handyman,有的花园手艺样样精通,有的自己家里的院子的露台和挡土墙都是DIY,有的甚至自己养蜜蜂,还送来自酿的蜂蜜。这也许是长期在新西兰生活的经历的结果。
3
从课堂到生活
从课堂中学到的技能,能在生活中使用就是最大的成果。女儿在厨艺课上,和小伙伴一起对布朗尼的食谱进行了修改,让它更加健康。其他孩子也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做纸杯蛋糕,做奶昔。
有一次课后她主动要求在家里一展身手。没过多久一盘漂亮美味的布朗尼就摆在面前。试吃了一块后,连我太太这位烘培老手都赞不绝口,连连说“我已后继有人”。
我觉得在新西兰的学校教育中,从小培养动手能力,而且是生活中可用的动手能力,是一个很大的亮点。
国内的动手能力教育
女儿小学毕业就离开了国内,在动手能力培养这方面,我只能回想我自己在国内受教育时的一些短暂的劳动体验。
1970年代末上小学时,我在学校的校办工厂劳动过,内容是包装奶糖。一块奶糖,下面点一张“姜纸”(起到不粘的作用),然后外面包上糖纸,两边一拧,就包装好了一颗奶糖。
初中时,我参加过校办工厂的劳动,在一个烧玻璃的厂房里,把钟表表面的玻璃罩(学名:表面皿)在旋转的砂轮上打磨。到了高中,已经记不起来有什么动手实践课了,估计是没有什么,可能是因为要高考了吧。那时,高考里也没有实践考核这一项。
近三十年前,我大学有一段时间的金工实习,课题是按照设计好的图纸去打造一把小铁锤子。想着我们当年做的小铁锤,对比新西兰高中生做出的摩托车,心里思绪万千。
我所经历的学校的劳动体验都很好,它让我对一些工厂的生产工序有了了解。但是,有一点,这些对我自己的家居生活没有什么直接的帮助。
虽然我的动手能力不算很强,但也不弱。在新西兰这些年,我也有很多次觉得自己几乎是个handyman了!我把买来的房子的电视信号线路做了修改,在墙上挂上了电视,学会了剪草,修边,还在院子里安装了一个定时自动喷淋的灌溉系统,改造了鞋柜,一个人换装了坏掉的厨房搅碎机… 但我要说,这些动手能力的积累并非来自学校教育,而是来自家庭。
感谢我的父亲!他在我成年之前在这方面对我的影响是深远的。
虽然父亲已经离去,但我从国内带到新西兰来的工具箱里,还有很多是父亲留下的工具,有些是快四十年以前父亲自己动手打家具时候用的。那时,我是跟班,也是学徒。不过,现在的孩子们,应该不太会有和爸爸一起做大衣柜的经历了。
但我感觉,在孩子小时候,让孩子自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对培养动手能力特别有帮助。在家里,可以备着各种工具,便于鼓励孩子们随时随地动手做东西。比如常备针线盒,让孩子缝补自己的衣服,或者拿着工具,问问孩子该如何使用。虽然看似麻烦,但对孩子的发展来说是一件大好事。动手早,一是要学会技能,二是要培养意识。要是错过了这个时间,以后等孩子大了,再去要求孩子独立学做事,去做事,怕已经晚了。
想让孩子将来成为具备生活动手能力的人,一定需要培养,这中间学校和家庭都负有责任。我感觉,新西兰的学校教育中的动手能力培养是一个亮点,家庭氛围带带传承也是孩子动手能力强的一个重要原因。反观国内,如果学校教育对于动手能力这一环节比较薄弱的话,在家庭教育中就要加倍重视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这应该是做父母的一份不可推卸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