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早上跟大家分享一下比信念或者价值观具有更大力量的就是一个人的身份,或者说是一个人的标签。那么当我们的身份发生改变的时候,大家会看到一个人的行为和处事方法也会相应的会发生变化。比如举个例子:大家看到在上课的时候,如果把自己当成学生,当成一个空杯的心态就能学到东西;回到公司自己是老板;回到家,在太太面前呢你就是老公。如果回到家,你仍然是以老板的心态,那你会发现在跟人相处的这个过程中就出现的问题。所以一个人在不同环境下是有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身份就体现出不同的行为、信念和价值。 在《对话》栏目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就是有一个嘉宾向当时微软的总裁唐骏提出了一个议题,就是一个员工小王把一台价值20000多元的电脑以10000元的价格卖给了客户。那么作为小王的客户经理,你需要写封信给这个客户,希望他把这一万块钱给要回来。这时候现场做了很多测试,问现场的听众怎么处理?那听众就出许多方案:送礼品,还有来说电脑有问题骗客户把电脑拿回来,然后呢还有说通过法律途径给送回来,那用这种方法然后去问现场的听众,没有一个听众会采取这种方法把电脑送回来的。 后来问唐骏的时候,那么当时微软的总裁唐骏的方法是这样的:他说作为小王的主管给这个客户写信,首先是小王的错,按照公司的规定,小王要把这一万块钱补上,因为他的错导致的公司的损失。然后呢希望这个客户能够体谅到小王的失误,小王也是拿一年的积蓄来补这次失误。这时候在询问这些听众,很多听众就说他愿意把一万块钱补上,是什么原因呢?从心理学上就是因为唐骏有效的利用了这次身份的改变,如果你要是从微软公司的角度来要求,那么客户会觉得微软是一个大公司,客户是弱者,我不管你怎么做,我也不愿意给你补上这一万块钱。他觉得自己是弱势群体。 而唐骏有效的利用心理学,采取这个方法,他把公司对这个客户的方身份,变成了小王对这个客户的身份。小王是一个弱势群体,那么这个弱势群体要拿一万块钱来补贴,虽然是他自己的失误,那么客户就会觉得于心不忍,他就会改变自己的行为,觉得让小王拿自己的积蓄来做这个事儿就不太合适。这就是我们跟大家谈到:身份的改变就会导致一个人的信念、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 那大家对孩子改变他身份的常用方法,就是告诉他你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负责任的人,非常优秀的人,那么孩子的行为和信念,就会跟他的身份慢慢相匹配,就会产生信念上的变化。怎么让这个孩子能够有一些积极性的这种信念,从身份这个角度也是非常有效的办法。这是今天跟大家分享的内容,各位家长早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