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5岁那年,要妈妈帮你整理满地的玩具;10岁的时候,看见同学脚上气派的皮鞋,你就哭闹着让我也去买;15岁时,你写情书给班里的女孩子,说“我妈妈认识很多人,谁要是欺负你,尽管告诉我”;20岁那年,你读大学,每次打电话来总是抱怨,说食堂的饭菜如何糟糕。 如今,你每天回家来蹭饭,还时常带女友回来居住,我一边工作,一边还要为你们的一日三餐奔波劳累。这番忙碌,让我连一丝的微笑也无法挤出。 我终于承认,25年来,我对你无节制的宠爱,是一个多么大的错误。” 这是一位母亲写给自己儿子的信。因为对孩子从小无节制的溺爱,导致儿子现在25岁了,依旧事事依赖着父母。同样作为父母的你,是否也因为家境良好或只有独子,对自己的孩子百依百顺? 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统计,目前有30%的年轻人靠“啃老”过活,65%以上的家庭存在“啃老”问题。“啃老族”并非一日炼成,从小给孩子怎样的教育至关重要。 什么是啃老族 啃老族,指一些不升学、不就业、不进修或参加就业辅导,终日无所事事的族群。“啃老族”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主动放弃了就业的机会,赋闲在家,不仅衣食住行全靠父母,而且花销往往不菲。“啃老族”年龄一般在23-30岁之间,并有谋生能力,却仍未“断奶”,得靠父母供养。社会学家称之为“新失业群体”。 不当的育儿方法影响很大 “啃老族”的行为与他们在6岁前受到的不当育儿方式有关。就拿吃饭来说,孩子都好几岁了,父母还给孩子喂饭;当孩子自己吃饭把饭洒出来时,一些父母不是耐心提醒、纠正动作,而是对孩子大声呵斥,这对孩子的独立精神和自信心都是一种打击。 对儿童正常行为的压制和约束,不利于培养孩子独立、自信的品格。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变得依赖父母,做事情畏首畏尾。 根据学前教育理论,正常情况下,一个人的个性和心理素质在6岁以前就基本定型。如果儿童6岁以前养成过多依赖父母的习惯,那么以后再培养他独立、自信、顽强的品格就会相当困难。 独生子女政策的推动 当下的中国城市,很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子女,从小时候开始他们就获得了两个家庭的宠爱,也无需与兄弟姐妹竞争来获得父母的青睐。而父母为了让子女更有出息,从孩子出生之日起就在他们身上倾注了比前辈们更多的心血———无论是在精神还是物质上。 不过也正是父母们的巨大付出,使得很多孩子从孩提开始就认为他们所获得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当他们今后在工作和生活上遇到挫折的时候,回到家中啃老就成为非常自然的选择了。 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 在以升学为导向的应试教育中,人格完善、道德教育等不可量化、不被家长们作为评价指标的内容往往难以引入教学中。而高校很多课程的设置同样存在问题,教学课程设置没有紧扣该学科的前沿动态,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导致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没有优势。 你也许会说:二孩政策放开了,这些问题对我家孩子来说早就不存在了。但不可否认的是,不当的育儿方法对孩子日后的品格养成影响巨大。谁能为孩子以后的完美人格打包票呢?也许你无微不至的关爱,反倒成了滋生“啃老族”的温床。 父母哪些行为助长了“啃老族”的形成 1 有求必应 打从孩子出生开始,你就给他所有他要的东西,如此一来就算他以后长大成人,他还是会倔强地认为所有的一切都是世界欠他的。而当你自始至终都在满足他的需求时,你会发现一次的拒绝就足以对他造成极大的挫折感。 2 他出口成“脏”,你一笑置之 当孩子讲出不得体的话,甚至口出秽言时,你却只是笑了笑。这将会使他认为自己很可爱,自己说的话很讨喜。而你做出的反应,在他看来不外乎是鼓励他下次再挑些更“讨喜”的话来讲。 从小帮他打点好一切,等到他20岁时再突然告诉他“自己决定吧 ”,我们不难想象孩子们对这种突如其来的恩准会作何反应。 4 从不告诉他“你错了” 如果对孩子的行为,我们一直不告诉他孰是孰非,待某日他抵触了法律,犯下了父母再也无法替他掩饰的罪行,他还会以为整个社会都与他作对,是他自己受到迫害。 5 替他收拾所有弄乱的东西 像个名符其实的老妈子一样地跟在他后面,捡起他丢在地上的书、鞋子、脏衣服,帮他整理房间、做东做西、打理一切,必然会养成他日后推卸责任,并将别人的好意当成理所当然的恶习。 6 毫不限制他的读物 小心啊!虽然碗筷洗了餐具消毒了,孩子嘴巴吃得干净,脑子吃的却是垃圾。 7 常常当着孩子面争吵 如果父母经常这样做,日后万一离婚,家庭破碎了,也不必为孩子麻木不仁的反应感到震惊与不解。 8 当他的摇钱树 若金钱对他们而言太容易到手,想买东西时只要摇一摇吵一吵钱就掉下来了,如何让孩子明白金钱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赚取的,又如何使他们有正确的金钱观念? 9 永远站在孩子这边 站在孩子这边并不是不好,但要永远吗?当孩子真的犯错时呢?你能想像这种“他们都对我的孩子有偏见”的心态会造成他日后多少问题吗?永远站在孩子这边,等于教他与师长对立,不过是提早让他走上不归路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