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道七年(1171),朱熹为邻里乡亲题写治家格言“四个之本”:读书起家之本,循理保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勤俭治家之本。这是他治家总的原则和目的,也是建功立业的根本思想。为了教育每位家庭成员,规范为人处世的标准,朱熹制定《朱子家训》。朱熹对家庭道德教育在理论、内容、方法诸方面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可供我国当前家庭道德建设乃至整个精神文明建设所借鉴。
家国情怀。朱熹把《大学》中的名言——“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家训伦理框架。《朱子家训》开头第一句就说:“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当国君所珍贵的是“仁”,爱护人民;当人臣所珍贵的是“忠”,忠君爱国。于是,朱熹的家训就超越了“家”的范畴,与“国”联系在一起,使之进入到一个新的层次,充分体现“家”即“小国”,“国”即“家”,“家”“国”一体,把“忠君”与爱国联在一起。这种家国情怀,成为朱熹的生命自觉和家教传承。
重德修身。“重德修身”是朱熹家训的核心内容。《家训》中指出:“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从中可以看出朱熹对重德修身的重视程度。在重德修身方面朱熹提出了许多深含哲理的见解。他指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其意思是不要因为是细小的好事就不去做,不要因为是细小的坏事就去做。朱熹认为,善心和恶念不可能同时存在于一个人的心灵河流中,人之所以有善恶之别,只是各自内心所禀的气有清浊厚薄之分。他认为“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这句话是指对别人善恶行为所持的态度,别人做了坏事,应该帮助他改过,不要宣扬他的恶行;别人做了好事,应该多加表扬。别人有小过失,要谅解容忍!别人有大错误,要按道理劝导帮助他。朱熹在《家训》中还指出:“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一定要尊敬有德行有学识的人,一定要扶助有困难的人。这些都是做人应该懂得的道理,每个人尽本分去做才符合“礼”的标准。
家庭和谐。朱熹的“家庭和谐”思想主要表现在夫妻关系的和谐、亲子关系的和谐和兄弟关系的和谐。《家训》提出“父之所贵者,慈也。”所谓“慈”,即父母要疼爱子女,强调父母对子女的抚养、关心和爱护责任,重在对子女的培养和教育。“子孙不可不教”,父母在对子女倾注慈爱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孩子的管教。人在孩童时期,神情未定,可塑性大,要抓紧这个有利时机给予教育,使其懂得礼仪,懂得做人的道理。《家训》要求“子之所贵者,孝也。”子女要善待父母,父母在世,子女要奉养、尊重,父母死后要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总之,朱熹《家训》从“慈、教、孝、友、恭、和、柔”诸方面对父子、兄弟、夫妻之间伦理道德关系做了重要论述,指出每个人在家庭中应尽的道德责任和相应的角色义务,构建了彼此关怀、相亲和睦的理想家庭图景,对维护和巩固家庭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读书明理。《家训》指出:“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诗书是指“圣贤”之书,如《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儒家典籍。礼义是指“孝悌诚敬”,是说孝敬老人,诚实做人。他认为,读“圣书”才可以修德,识礼义才可以养气。朱熹强调读书的重要,“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人之进学在于思,思则能知是与非。”“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怎样读书呢?朱熹的方法是:“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忘乎彼,如是循序渐进,则意志理明,而无疏易凌躐之患矣。”也就是说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弄明白它们的涵义,一句话一句话地搞清楚它们的道理;前面还没搞懂,就不要急着看后面的,这样就不会有疏漏错误了。他还说:“学者观书,病在只要向前,不肯退步,看愈抽前愈看得不分晓,不若退步,却看得审。”就是说,读书要扎扎实实,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时还要频频回顾,以暂时的退步求得扎实的学问。读书要有“目的性”,他认为读书治学是为了明理,不是为了做官追求荣华富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