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编辑部的两位总编专访了教育部刘利民副部长,小编想啊,有机会能从国家层面、从全局、从内部了解“打探”我们从事的这项伟大的育人工作,也是不错滴嘛!
这次小编就带您近距离走近刘利民副部长,听听他对于我国基础教育发展与改革最真实、最直观的体会。
为什么提高教育质量会成为“十三五”规划建议关于教育发展内容的主题?今天我们聚焦的教育质量,与之前一直在提的教育质量,内涵有变化吗?怎么把中央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落实到基础教育中去?基础教育应该怎么抓质量提升?带着这一系列问题,我们走进了刘利民副部长的办公室。
在一些基本问题没有解决、基本普及目标没有达成之前谈质量,跟我们现在提质量,内涵是不一样的《人民教育》:刘部长,您好!今年教育部公布的工作要点,提出了“提高教育质量这一战略主题”的命题,这跟我们过去提教育质量有什么不同?刘利民:对教育质量问题,大家始终很关注,只不过现在成了一个更为重要的时代命题。去年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强调要提高教育质量。这时提质量跟过去提的背景不一样。2010年出台的《教育规划纲要》,强调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这是两个并行的目标。但现在我们更强调内涵建设。这当然不是说,教育公平问题全部解决了,而是关系到国计民生、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基础教育,在公平方面总体上落实得比较好。在一些基本问题没有解决、基本普及目标没有达成之前谈质量,跟我们现在提质量,内涵是不一样的。

不仅仅盯着升学率如何,而要看是否创造了适合教育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尊重人才成长规律的大环境
《人民教育》:进入以提高质量为战略主题的阶段,基础教育如何实现更好的发展?
刘利民:最重要的就是要用中央提出来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统领基础教育的发展。五大理念不仅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也是教育发展的理念。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基础教育发展动力的问题。基础教育今后要发展,要提高质量,已经到了非综合改革、非创新解决不了问题的地步。
十八大以来对基础教育提出的改革工作任务,比如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其本身就要求一种创新思路、一种综合改革,绝不是简单改革考试方式,而是要通过考试评价的改革,引导基础教育下一步的改革发展。
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从面上看,我们已经到了必须协调东中西部发展,解决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不均衡发展局面的时候了。尤其是在城镇化迅速推进的情况下,基础教育面临新的问题。截至2014年,我国城镇化率为54.77%,但是义务教育人口城镇化率达72.55%,其结果,是出现了城镇大班额现象。这给我们提出:怎么通过协调发展解决基础教育结构上的问题。“十三五”期间我们要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并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促进区域协调、城乡协调、校际协调、结构协调。绿色发展主要是要解决教育生态和谐的问题。当然,绿色发展也包括学校要对孩子进行生态教育,但重点是要创造良好的教育生态。基础教育要绿色发展,就要回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上来。
那么,对中小学或区域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就要改革,不仅仅盯着升学率如何,而要看一所学校或者一个地区是不是创造了适合教育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尊重人才成长规律的大环境。
2013年,我们出台了《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2014年,又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但这离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还有很长的距离,尚需多方努力,综合改革,久久为功。开放发展要求我们要积极而有序地参与像PISA测试这样的国际教育评价项目,开展互换学生、合作办学等交流,同时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对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要率先完成。对国外一些好的教育理念、做法,我们要吸收、消化、借鉴。我们要以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我们可利用国际上公认的一些办法、理念,包括数学模型、计算测量工具,对全国基础教育质量进行监测和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进行创新。比如高中课程标准的修订,既研究国外高中课程标准的理念和通行做法,又要保持我国的特色,把这个年龄段的中国学生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有机地融合到课程标准当中。
同时,我们把高中教育质量标准也纳入到课程标准里来。这样,我们的课程标准将来就可以检验高中教育的质量。这个如果做好了,我国的高中教育就能站在世界的前列。
共享发展方面,基础教育要进一步促进教育的公平,主要在于资源的共享。我们现在提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前些年“改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是希望在短时间内让老百姓对教育逐步满意起来。教育公平的核心是教育资源能不能共享,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我们现在推动教育信息化,目的就是让学生人人都能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五大发展理念,核心是教育质量的提升,目标是教育现代化。《人民教育》:内涵发展与规模发展不同,很难立竿见影,对此,我们要做什么样的准备?刘利民: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教育也是如此。教育发展得好不好,不仅看一个地区教育的投入如何、考上了多少大学生、学校建筑盖得如何好,更要看整个地区学生成长的过程是不是真正立德树人了。其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教育质量观,是我们如何认识教育的质量。产品质量可以用科学的检测手段来衡量,但人的发展不是简单靠数据就可以测量出来的。一个人是不是成才了,是不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了,要靠时间检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是短期内看不见效果的一项任务。所以,基础教育这一工作特别要求我们要沉下心来、耐得住寂寞。做什么都要立竿见影不行,尤其是做教育不行。《人民教育》:这就需要我们树立正确的质量观、政绩观。刘利民:质量观的问题,主要在行政领导干部,在整个社会层面。我们社会如何看教育,领导干部如何看教育,这是最主要的。老百姓给教育提出许多热点、难点。一些地方领导,不去解决这些热点难点,光去解决升学率,这是政绩观的问题。
你说你那儿出了一些大学生,有上清华北大的,但你有没有看一看区域内还有多少辍学的,还有多少孩子没法上幼儿园?你说你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但你那里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收入低于当地公务员的水平,这能叫教育优先发展吗?
我们希望今后围绕提高教育质量这一战略主题,各地能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就像整个社会不再唯GDP,教育也要不唯升学率,确实尊重教育规律、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基础教育的管理机制是省级统筹、以县为主。我们必须加强省级统筹,让正确的质量观、政绩观变成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共识。就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从一个个县、一个个省开始,自下而上,积少成多,积小成为大成,让大家从关注教育的规模、外延发展逐渐过渡到更加重视质量、内涵发展上来。要从根本上解决教师问题,还是要提高教师的待遇,真正让教师成为大家羡慕的职业《人民教育》:在您看来,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是什么? 刘利民:提高教育质量,课程改革是核心,而课程改革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是教师队伍建设。所以,中央在提出提高教育质量之前,就非常有先见之明地提出来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师范大学视察,提出要培养“四有”好老师。我们按照总书记的要求,提出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也就是说,提高教育质量,我们从教育最薄弱的地方——乡村教师抓起。乡村教师有330万,而我们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有900多万。如果我们把这支队伍建设好了,整个农村的教育质量提升了,教育发展均衡了,老百姓对教育的满意度就会提升,这是判定教育办没办好的重要标准。《人民教育》:我们知道,这几年来,教育部在提高教师队伍尤其是农村教师队伍质量方面,是下了很大功夫的。刘利民:比如“国培计划”,自2010年启动实施以来,共培训教师700多万人次,其中农村教师占96.4%,基本实现了对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和幼儿园的全覆盖。又如特岗教师计划,这些年到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当特岗教师的大约有60万,在当地农村教育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而且,这些青年教师3年期满后,自觉留下的比例相当高,接近90%。这是通过政策导向,从最末梢、最薄弱的地方提高基础教育质量。
另一方面,通过开放让教师们更多地参与国际合作,甚至派到国外教学,使他们有更宽的眼界,采他山之石以攻玉,从而丰富、提升我们的教育。
《人民教育》:但要从整体上提高教师质量,还有很多艰苦的工作要做。刘利民:要从根本上解决教师问题,还是要提高教师的待遇,真正让教师成为大家羡慕的职业。如果大学毕业生优先选择当老师,那教育就非常好了。另外,选什么人来当老师,不应只看学历,而要看他是否热爱教育。最近我到南方,发现一些朝气蓬勃的年轻人选择当老师,他们非常热爱教师这一职业。他们很多不是学师范的,教小孩子英语,语调很好,白板用得很利索,课也上得不错。教一二年级的小朋友,没有什么高深的学科知识,就看你用不用心。你真正用心了,处处为学生着想,理解学生,激励学生,启发学生,你就可以是好老师。可现在一些年轻人,大学本科或者研究生毕业,自己也不太热爱教育,甚至鄙视这一工作,不得已当教师,他心态就不一样,怎么能成为好老师呢!

尊重教育规律才是科学发展,才会事半功倍;不尊重教育规律就没有科学发展,就会低效甚至无效《人民教育》:您在教育部分管基础教育5年多,对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有什么体会?刘利民:这五年,恰逢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育,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整体形势也非常好,所以基础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我的体会是:第一,中央高度重视教育,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环境。比如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央开了以后,每个省都开,这本身就是对教育改革发展最重要的支持。 第二,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要尊重教育规律。实践证明,尊重教育规律才是科学发展,才会事半功倍;不尊重教育规律就没有科学发展,就会低效甚至无效。第三,我们国家这么大,各地教育发展情况各不相同,所以既要有国家的统一号令,又要结合各地的实际,因地制宜来发展教育,这才能形成基础教育万马奔腾的景象。第四,教育不是教育部门一家能办的事儿,必须形成社会共识、各地共识,齐心协力发展好基础教育。尤其在形成地方共识方面,要注意调动各地的积极性、主动性,毕竟基础教育要靠省级统筹。第五,要有前瞻性思维和国际视野。教育发展一定要跟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要适度超前。比如我们制订《教育规划纲要》,这是前瞻性思维。
另外,推动教育发展,既要看到基本国情,解决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也要看到国际教育发展趋势,使我们的教育不落后。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是实干出来的,有着丰富鲜活的实践,我们下一步要总结提炼出一些经验、理念,与全世界共享。
第六,政策一定要接地气,一定要符合国情、省情。这些年我们出台的基础教育方面的政策、文件,之所以能得到战线的拥护和落实,就是因为它们经过几上几下反复的调查研究讨论,经过向县教育局长这一层面征求意见,有的还征求了教师、校长和家长的意见。这就接地气了,能落到实处。第七,作为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我们对各地更多的是进行指导和督导、监督,使国家出台的政策能落实到位。
基础教育的体量很大,在校生2亿多,其中学前4000多万,义务教育1.5亿多,高中3000多万;教师1400多万,学校及幼儿园50多万所。要想把基础教育办好,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必须统一思想,使教育政策法规能切实得到执行。
《人民教育》:这次访谈内容非常丰富,给我们的启发很大,同时也深深感受到了您的教育情怀和智慧,我们相信基础教育的明天必定更美好!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