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多数父母炫耀孩子并非恶意,说穿了不过是图个“心安”——证明自己在这辛酸无人知的育儿道路上,有过真心热血的付出。除了对孩子的自豪,也有宽慰。
但倘若没把握好“炫耀”的度,就难免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曾有报道说,一位南京家长跟记者说,对自己当初让女儿学习钢琴的事情后悔了,原因是钢琴无法携带,错过很多能炫耀的场合。记者调查发现,为炫耀攀比,逼孩子学乐器的家长不在少数。
作为新生代父母,我们不能再让孩子受到“面子教育”的影响了。
上个月, 我的一位大学同学携妻女从外地归来, 约了几位同学小聚。 六个家庭、六个孩子、十八号人, 就这样围坐在了一大桌上。 不知怎么聊着聊着, 话题就聚焦在了几个孩子身上。 A说: 哎,我们这点工资全投资在孩子身上啦。 她每周要学两次舞蹈、一次钢琴。 为了让她练习,家里还给她买了台上万的钢琴。 不过好在孩子总算学出点样子。 上周幼儿园来了个电视台节目组的, 说要挑选每班两个小朋友去跳舞, 偏偏把我闺女选上啦。 我们也没想到她在老师眼里还很有资质, 她的钢琴老师也说这孩子韵律感强。 B听了,有些不甘示弱: 我们倒没有带着孩子学这学那, 我们就是每天晚上给孩子讲讲故事。 可没想到吧,这孩子不到五岁, 竟然一边听我们讲故事一边认得了好多汉字。 他现在甚至能自己阅读一些简单的故事, 专注力也不错,自己看书一般能看半小时呢。 C当即说道: 哈,那倒跟我们家孩子比较像, 都是语言方面比较好。 我们三岁时能背的唐诗就有七八十首。 现在她上小学二年级,在班上当语文课代表。 不过我们对她要求也挺严, 爱好语文可以,但绝不能偏科。 所以她目前的每次考试,还算门门优秀。 几个爸妈越聊越开心,那天的聚会, 聊着聊着就变成了各家的“花式秀娃”。 大家从才艺、天赋,夸到懂事、独立…… 似乎还不过瘾,有个妈妈当场拉起孩子,说: “来,你站到凳子上去! 给大家表演一支你最近刚学的舞蹈。” 我不知道那天在场的大多数(包括孩子们)是否聚得开心? 但我知道有个爸爸肯定是不开心的。 这个爸爸(且称他D)后来私下找我聊天,说: “你们家的孩子现在也报什么培训班了吗? 效果怎么样? 我儿子眼看就要上小学了, 还就只会各种淘气捣蛋, 给他试过两次体验课,根本不好好学, 注意力完全不集中,还不够惹老师生气的!” 和其他孩子这么一比,这位爸爸的言语里更充满着焦虑。 可是,在D眼里“只会捣蛋”的孩子, 就一定逊于A、B、C家的孩子吗? 我看未必。 小男孩更贪玩、淘气,是普遍的天性。 他们只是在用“发散性玩”的方式, 来探索和认知这个世界。 D只看到自己儿子闲不下来、精力旺盛、喜欢搞事情, 却未看到他的热情、主动和冒险精神。 他们通过“破坏”来锻炼自己的手眼协调、 他们“自说自话”形成自己的思维能力, 他们不断“试错”才发现什么是对的方式。 哪怕是爸爸看来最无意义的奔跑、大笑、疯闹, 其实却最能促进孩子的脑干发育, 激发和调动大脑神经的高度活动能力。 大量研究表明: 创新型、灵活性、适应性、顺应性的根本, 就在于运动。 除此之外,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生命发展轨迹。 拿别人家孩子“能唱很多歌” 和自己家孩子“五音不全”比, 拿别人家孩子“会说流利的英文介绍” 和自己家孩子“ABC还认不清”比, 其实真的没有必要。 不过是小学课文《田忌赛马》里, 拿别人家的强项和自己家的短项比。 再者说了,作为“过来人”, 我们真的觉得模范生就一定等同于未来社会的精英? “好学生”必然把更多精力聚焦在书本和课业上, 而看上去没那么好的学生, 却可能无形间把精力投射在了情商、财商、玩商的提高, 或创造力、空间思维、审美情趣的培养上…… 说不定哪一项,就能让他未来在多元化的世界里, 真正大放异彩。 并且,我曾在很多场合听到老师和家长们说, 三年级以前, 孩子们在知识和才艺上的那点领先优势, 其实微不足道。 三年级以后出现逆袭和反超的,实在比比皆是。 所以,你今天对孩子不遗余力地夸耀, 都有可能成为明天打脸的巴掌。 再来看看父母炫耀孩子, 对孩子究竟意味着什么? 大多数孩子对自己的认知, 来自于身边人对自己的评价。 父母在公开场合经常炫耀孩子, 得到的多半是一种“礼貌认同”。 可孩子当真了啊! 他们认为自己就应是优秀、闪亮和高人一等的。 有些孩子, 甚至深陷于父母用“表扬的话”所编织的那个美丽世界里。 父母越表扬,就等于一次次加固了他们自我想象的围墙。 他们更害怕批评,也更敏感、更脆弱。 一旦遭遇小的挫败,对他们却是巨大打击。 还有一类孩子, 他们在不断“被夸”中产生一种惯性, 进步的驱动就是为了满足别人的夸耀。 他们在父母的期待里不断追赶, 以至于忘了问问自己究竟要什么。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 多半也更在意别人的看法, 为了赢得别人的肯定,而压抑真实的内心。 由此看来, 夸耀的父母逞一时之快, 可对孩子却可能是另一种伤害。 聪明的父母,从不炫耀孩子; 也不因为自己孩子看似无从炫耀,而陷入盲目焦虑。 他们既能看到别人孩子的优劣, 更善于发现自己孩子的闪光点, 他们依据孩子的天性, 帮他找到真正适合的成长路线; 他们以自己的“平常心”, 身体力行地告诉孩子, 胜(优)不必骄、败(弱)不必馁, 你只管不断踏实努力,去做更好的自己。 想说说我童年时代的邻居一家。 我邻居有个女儿,恰巧和我同龄。 说来有趣,她不仅人长得比我略高一头、 成绩略好一点、才艺也更多一些, 似乎还比我更有礼貌。 我俩是从小的好朋友, 但记忆中我们的父母都很少拿我俩横向比较。 我俩就这样一路没心没肺的快乐长大。 后来我们各自搬家,联系少了, 我听说她考上外省的一所985高校, 学的是审计专业; 再后来, 得知她回城考上了本地的公务员, 当了一枚女警察, 也算圆了童年时的一个小小梦想。 前阵子我碰见她的妈妈,聊了一会儿, 我说您的女儿如今当女警, 会不会偶尔也有一点不甘心? 毕竟我得知她们学审计的, 很多出来后进了银行、会计师事务所、 还有进投行的,年薪直奔百万。 她妈妈跟我很笃定地说: “这个不会。 我们从小就教育她,不用去跟别人比。 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每种生活也都不一样。 确实像你说的, 她同学有的已经收入很高、全球出差、前途无量, 但每种工作都肯定有它的正反两面。 既然选择了这一行的‘好’, 就不用再羡慕另一行的‘另一种好’。 还不如踏实做自己, 要比就跟自己比(自己的生活一直在前进,就很好)。” 我豁然想到, 邻居女儿的确从小就是阳光积极、开心快乐, 并且一直心态很稳的样子。 聪明的父母,从不炫耀孩子。 是因为明白孩子的生活从来是过给他自己的, 编剧是他、导演是他、主演也是他。 而不是早早就把孩子推向和他人比较的无尽深渊里。 好的家庭永远告诉孩子,生活不是过给别人看的, 也不用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多关注自己就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