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如何培养孩子兴趣爱好?家长自己做到这三点!家长真该好好听听! 小学生作文《孤独》火了,老师满分评论直呼:天才!看哭了! 今天,致敬护士! 致考生:请不要假装努力,结果不会陪你演戏…… 13年了,汶川地震中幸存的他们过得怎么样了? 子女手机依赖受父母影响大、补课对学业成绩提高效果有限……这份报告揭示了几个令人吃... 2021高考倒计时!这些事情,江西考生要了解 当你老了--母亲节献给天下所有母亲 期中考试后,儿子和母亲的经典对话,值得所有父母深思!
如何培养孩子兴趣爱好?家长自己做到这三点!家长真该好好听听! 小学生作文《孤独》火了,老师满分评论直呼:天才!看哭了! 今天,致敬护士! 致考生:请不要假装努力,结果不会陪你演戏…… 13年了,汶川地震中幸存的他们过得怎么样了? 子女手机依赖受父母影响大、补课对学业成绩提高效果有限……这份报告揭示了几个令人吃... 2021高考倒计时!这些事情,江西考生要了解 当你老了--母亲节献给天下所有母亲 期中考试后,儿子和母亲的经典对话,值得所有父母深思!
图片新闻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公平是高考改革永恒价值取向 发布时间:2019-01-08 18:10:26  来源:民生周刊   作者:罗燕  编辑:罗燕  关注度:1126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 我国的高考改革就一直在路上。从全国统考到分省命题,从文理分科到大综合,从一考定终身到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各地一直在进行积极探索。

高考及招生制度改革关系千家万户,每一次都在争议和曲折中推进。比如,自2003年开始试点的高校自主招生,近年频频爆出论文作假、招生腐败等问题。

自2014年开始的新高考改革步履维艰。原定2018年秋季学期开始启动新高考改革的第三批18个试点省份中,10个省份推迟实行。此外,选考物理人数减少、浙江英语高考加权赋分等问题引起广泛关注。

高考及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将何去何从?如何在改革中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就相关问题,《民生周刊》记者专访了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

t01a7e8d1b295748cbb.jpg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 

高考面临公平性挑战

       民生周刊近年来,关于高考及招生制度的改革不断推进,尤其是这一轮新高考改革,影响很大。在您看来,为什么要推进高考改革?高考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钟秉林:高考是目前中国社会公信力最强的国家级考试,推进高考改革,一是要适应教育发展大趋势。一方面,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明后年就会达到50%,进入普及化阶段。过去的精英教育是从一大批考生中选拔少数尖子人才进入大学深造,现在是选拔合适的人才进入适合自己的大学深造,这是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另一方面,我国基础教育已经实现全面普及,中小学都把主要精力放在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高考作为一种考试制度,应该为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需要进行必要的改革。

二是应对公平性的挑战。一些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背离了设计初衷。比如奖励性加分问题,如体育艺术特长加分、竞赛获奖加分等,制度设计初衷是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打破“唯分数论”,但在执行过程中出了问题,甚至局部失控,加分名目繁多,加分幅度过高,还有身份作假,违背了教育公平,就有必要做政策调整。

另外,公平性还面临新的挑战,有些问题在制度设计时并没有考虑到。像异地高考问题,10年前还不突出,因为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年龄还小,随着时间推移,这些随迁子女到了上大学年龄,异地高考问题就突出了,就要进行必要的政策设计。

因此,高考改革目标就很明确:一是要促进公平,特别要促进入学机会公平。因为当前教育的主要矛盾是上好学校难,不管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短缺且分布不均衡。二是要能够科学选拔合适人才。当前我国2600多所普通高校分层分类发展趋势明显,不同层次类型的高校,学生培养规格是不一样的,选拔标准和手段也应该不同。三是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引导基础教育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民生周刊:每一次高考及招生政策调整都会带来争议,改革推进也十分艰难,高考改革为什么会那么难?

钟秉林:高考改革确实很难。一方面是高考承担的功能很多,除了最基本的选拔人才功能外,它还是社会流动的阶梯。一些孩子想通过考上大学,改变个人和家庭的境遇,尤其对于农村考生而言,考取大学还是目前跨越城乡二元结构的主要通道。人员阶层流动是社会进步的表现,高考承担了这样一个功能,所以社会关注度非常高。

另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增多,关注高等教育的群体很多,不同群体都会强烈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这些利益诉求是多元化的,体现出来的价值取向是不同的,有的是矛盾的,甚至是冲突的,可以说高考改革每一项举措的背后都充满利益博弈。

走向综合评价、多元录取


       民生周刊:今后,高考及招生改革的走向是什么?

 钟秉林:高考改革要针对问题,加强顶层设计,深化综合改革,遵循规律、试点先行、稳妥推进,实现促进公平和科学选才的目标。

在促进入学机会公平方面,政府通过调整招生计划分配来实现,比如实施 国家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把每年招生计划的增量部分投入到人口大省、西部地区来提高这些省份的高考录取率,缩小省际高考录取率之间的差异;启动国家农村和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面向贫困地区农村考生定向招生,单独划线、单独录取,增加农村孩子上重点大学的人数,这是一个重要的政策补偿措施,已经实施几年。

在科学选才方面,通过改革考试的方式、科目、内容,提高考试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尊重学生的选择权,这是一个重要的价值取向。比如分类考试、一年两考、自选三科、文理不分科、异地高考等。高考试点的几个省份,基本上都在尝试高中学业课程 6选3,增加了学生选择机会,而且有利于分散集中备考的压力。另外,在改革考试内容、提高命题质量方面也在进行积极探索

在录取方式改革方面,探索综合评价、多元录取。依据学生语数外统考成绩和自选三科等级考试的加权赋分成绩,同时将学生的综合评价测评结果作为录取的重要参考,力图使评价方式更科学、内容更丰富,全面评价学生素质与能力。尝试多元录取方式,适当扩大大学的招生自主权,比如统考录取、自主录取、注册录取、定向录取、破格录取等。当然,这些改革举措都要在阳光之下进行,信息公开透明,主动求得政府、社会和媒体的监督和问责。

民生周刊:您觉得高校自主招生比例会扩大吗?

钟秉林:目前来看不会。因为现在自主招生确实还存在些问题,要怎么做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自主招生增加了考生和大学之间的双向选择机会,也有利于全面评价考生的能力素质,符合改革长远方向。上海、浙江等试点省份的综合评价招生,如“三位一体”“631”等,也是这样一个导向。前提是全程要透明公开、网上公示,避免不正之风的干扰,提高社会公信力。

高考改革要遵循规律,试点先行,不能“搞运动”“翻烧饼”,因为它涉及千家万户。要稳妥推进,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分析,提出相应改进对策。

民生周刊:新高考在推行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物理选考人数下降等,您怎么看待这些问题?

钟秉林:2018年是上海、浙江两个省份实施新高考改革方案的第二年,我们进行了跟踪调研,总的来说改革方案平稳落地,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要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通过更新观念、深化改革、调整政策来逐步解决。比如,正常教学秩序如何保障,新高考要打破旧的平衡,要建立一种新的平衡。

关于学生的负担问题也有争议。学生在学习阶段肯定会有负担,一是要适度,二是“负担”要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要看这个“负担”在什么地方,如果用在应试上就错了,如果用在启迪学生智慧、增加学生综合素质方面,那就是对的。

另外,有些科目的选考出现了功利性倾向,比如物理报考人数和过去比少了,首先要有科学分析判断,不选考物理不是不学物理,关键是学考所要求的物理知识是不是能够支撑学生在一般大学理工科的学习,如果能,人数下降就是理性回归;如果不能,那这个问题就要重视,采取相应措施。从目前情况看,确实需要采取措施,提高选考物理的人数。

要保证高考改革的平稳运行,还要优化考试录取环境及社会舆论环境。比如,清理和规范高考加分政策,取消体育艺术特长和科技竞赛获奖加分等,目的是优化高考招生录取环境,让学生在相对公平的起跑线上进行竞争,促进入学机会公平。

提升农村教育水平是关键

民生周刊:有人认为,新高考政策对农村有些不公平,因为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在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存在劣势,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钟秉林:就是因为城乡教育的差异性才会采取必要的政策补偿措施。对于这个问题,要从两方面看。一方面,在试卷命题和综合素质测评时,要考虑到差异性,考虑到有一批农村考生;另一方面,这个问题要得到真正解决,还是要提高农村教育水平,要让农村孩子融入现代社会,提高教育质量,跟上社会现代化进程。


       民生周刊:那么,农村教育质量怎么提高?最近,《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的报道很受关注,这些信息化技术能改善农村教育吗?

钟秉林:农村教育问题受到中央高度重视,没有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教育现代化是实现不了的;实施精准扶贫,教育扶贫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我国教育的特点一是规模大,现在受教育的人口是2.7亿,学校数是51.4万所,专任教师已经达到1627万,这都是非常庞大的数量。二是差异大,区域差异、城乡差异,一个学区内不同学校都有差异。

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关键还是教师。一是如何能让一些优秀的人才到农村任教;二是农村教师如何通过在职培训提高自身水平,更新知识、提高素质;三是如何提高农村教师待遇,这也是一个社会问题。

我们可以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如互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将这些先进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相互融合,这是共享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促进教育公平,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还是要依靠教师。信息技术在农村教育中的应用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不能一刀切。


分享到: 更多
互联网经营备案登记-红盾标志
关于我们 | 在线留言 | 在线投稿 | 后台管理 | 万创短信 |
江西省手机家长学校 学服通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18043568号-2 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康宁街25号1幢261室
浙公网安备33010502011850  |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