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它与李约瑟难题一脉相承,都是对中国科学的关怀。
2005年,当时的一位国家领导人在看望钱学森的时候,钱老感慨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老又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社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
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生前曾无比遗憾:“为什么计算机改变了几乎所有的领域,却唯独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
中国向西方学习教育,然而在西方教育最发达的斯坦福和硅谷,乔布斯也会对学校的教育改变之慢产生疑问。
何为人才?人才不但不是学历,反而为获得学历毁掉了不少人才。学历是人才学习经历的一段符号证明。人才不但不是官位,反而为了追求官位委屈了不少人才。官位是社会对人才的责任要求。一个人不论拥有多少知识与才能,如果不能为社会创造丝毫价值,都不能算是人才。为社会实现价值,就需要人才有创造力,美善力,诚正力。非“创造力”无以创造价值,非“美善力”无以分享价值,非“诚正力”无以保护价值。锻炼与提高这些能力,最好的是在社会实践当中。社会就是人生中最真实的大学校。
教育并非塑造人生,教育就是人生。教育不等于学校,办好教育不等于办好学校。杜威在一百年前评价中国教育是说:”一百年前,中国西学东用,其急切之心尚可理解,百年过后,教育的极端功利性不减当年,则让人不可思议。” 而如今,中国教育的急功近利甚至比一百年前有加倍许多。
教育就是人生,人生就是教育。每个人要活出自由的人生,就必须有发自内心的教育。不考虑国情,不考虑社会,不考虑文化,仅仅摹仿别国的教育,没有不彻底失败的。
为什么呢?因为一切摹仿都只能其起形,而难以得其神,更难以得其心。杜威在百年前批评中国的教育主管:“回顾你们现代教育,不但存在'肤浅的美国化'倾向,而且教育上负有责任之官吏,竟将美国教育与现代教育制度视为一物。彼等对于中国之旧教育制度,不但认为陈腐,急需改革,并谓其具有罪不容之性质。其实,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东方古国,又有孔子、老子这样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你们为什么不从自己的祖先那里汲取有营养的东西滋养你们当下的教育呢?"
注重学校的硬件,轻视学生的心灵,这反而是一种教育的浪费。教育的浪费,主要是生命的浪费,一切浪费都是由于学校和现实的隔离。我们希望大家能注意到对学生老师生命的浪费,注意到学校中为发表英文SCI论文而战战兢兢的教师,注意到整日游戏成瘾而昏昏噩噩学生,注意到学校制度各个部分的隔离现象,注意到教育目的的缺乏统一性,注意到各门学科和方法的缺乏连贯性,这些都会造成教育的浪费与生命的浪费。
因为一切浪费都是由于缺乏协同而付出无意义的代价,这种代价是一个个青春年华最宝贵的生命时间。尽管我们的教育领导们谈论着教育的目的在文化的陶冶,在人格的发展,等等,可是大多数学校里的受教育者却把它当作是获得勉强维持一定生活的一种狭隘的实用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