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过阅读而激发起来的思维,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苏霍姆林斯基
曹文轩先生说:“书是有血统的,不管你喜不喜欢,有些书生来就是高贵的,一个人要想成为一个高贵的人,就必须读一些高贵血统的书。”
作为国内最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曹教授还是课标的审议者、部编新教材的编写者。近几年来,曹教授在中小学语文教育领域的诸多观点在教育界引起了强烈地积极反响。
报告会上,曹文轩先生的讲话要点如下:
1.新课改以来,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问题是语文意识淡薄,过多地放在了人文性上,忘记了语文的基本任务。
2.我编语文读本的原则是写作上必须有特点,否则再有名也不选。
3.新部编教材注重汉字文化理念和课外阅读。
4.现在的语文教学缺少文本和艺术形式的分析。
5.语文学习在课堂上很有限,需要广泛地课外阅读。
6.一本语文课本应该由许许多多的书包围着。
7.解读语文文本的力量,语文文本本身并不能提供。
8.书分两种,一种是打精神底子的,一种是打完底子之后再读的书。
9.写好作文的唯一方法就是读书。
10.写作是阅读的结果。
11.阅读与写作之间有个滞后的过程。
12.读书对写作无用?读的是没有文脉的书,怎么可能把作文写好呢?
13.没有文脉,就不会发生流淌,没有流淌哪里能有作文?
14.比阅读的意义更有意义的问题是读什么书的问题。
15.书与书是不平等的,而且也是不可能平等的。
16.当孩子手里拿着书阅读的时候,不要盲目地高兴。
17.教师对民主的理解、对现代教育的理解出现了偏差。
18.许多观摩课其实是老师不作为的课,教师成了一个递话筒的人。
19.语文教师必须要有一段一段具有启蒙的、精粹的语段镶嵌在课堂中间。
20.教师与学生的民主和平等其实仅仅是人权上的民主和平等。
21.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不可颠倒。
22.课堂上,孩子应该了不起,但教师更应该了不起。
23.孩子的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是不可靠的。
24.图书的选择权不可以百分百地下放给孩子。
25.在民主的西方,小孩子的图书选择权在大人手中。
26.如果不去选择,语文课堂再大也无意义。
27.语文教育和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我以为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28.语文教师常常不把文章的魂点出来。转折的地方,是你着重讲的地方。
29.中小学教育目前是一维的教育——知识课。
30.语文应该是审美艺术的课,在某种程度上看,文本资源是文学文本。
31.文学的主要功能是审美。
32.从审美的角度去教学,让学生成为有情调的人。
33.一个人能够写一篇好文章是一个人的美德。
34.写文章的能力是一个人的基本能力。
35.写一篇好的文章是所有想成为人的人应该做的。
36.一定要把语文教学与写作能力培养紧密结合。
37.好文章离不开折腾。
38.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该是一个合格的朗读者。
39.通过朗读把孩子从声音世界渡到文字世界。
40.默读是方法,朗读是标准,语文必须朗读。
41.朗读在发达国家是日常行为。
42.不朗读就不会有深切的理解。
43.我的写作灵感来自于阅读。
44.我写书主要是我情感的需要。
45.凝视是打开世界之门的钥匙。
46.你们把太多的时间给了孩子,留给自己的时间太少了!
47.教师教学要有弹性。
48.小学老师讲课其实是细读,细读的前提是人们发现要回到字词上来,细读法是必要的。
49.朗读指导时一定要告诉学生把人物的语言和作家的叙述语言区分开来,口语和朗读的腔调是不同的。
50.中小学老师让我懂得了什么是讲课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