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次一说到“快乐教育”,争论的声音就一波又一波。在成绩分数的指挥棒下,想“快乐教育”似乎挺难的。
太多家长,本身也不信什么快乐教育,真的能把孩子培养好。学习终究是苦的,说学习是快乐的,就是让孩子什么都不要学!
真的是这样吗?我从来都不是这么认为。快乐教育,永远是以孩子的兴趣为导向,让孩子主动学习的。
很多家长一上来,就把孩子学习的兴趣给破坏了,怎么还可能让孩子觉得学习是快乐的呢!说到底,还是因为学习,对我们大人自己来说,也是一件苦差事吧。
近几年,快乐教育一直被推崇。
如今孩子的学习负担重,压力也无比之大,快乐教育就像一习凉风,给目前的教育环境带来了一股清流。
但也有不少父母提出质疑,说“读书的过程本来就是痛苦的,哪有什么教育是轻松愉快的”,他们还说,“让孩子轻松快乐,根本就不是什么教育理念,而是家长的不负责”!
其实,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分歧,是因为父母们对“快乐教育”的理解不同。
有的人觉得让孩子想干什么干什么,想不学习就不学习,就是快乐教育。
有的人觉得让孩子边玩边学,学成什么样都听天由命,就是快乐教育。
前几天碰到一个做销售的小姑娘,才21岁就不上学了,她说爸妈特别宠她。
她16岁进入青春叛逆期,不想上学了,老爸一口答应,说:“闺女,你做任何决定,爸都支持你。”
然后就给孩子办了退学手续,带她到张三李四家打麻将,只要女儿快乐就好!
这小姑娘跟我说,她爸给她的教育就是快乐教育,我不禁呵呵了,这种快乐教育何其悲哀。
都说要快乐教育,却不是每个家长都给得起“快乐教育”,那么,什么样的家长能hold住快乐教育呢?
其实很多父母可能都说不清楚,快乐教育到底是什么,这个概念所到之处,总有辩论。
其实“快乐教育”是十九世纪由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最早提出的,他主张:
“教育应遵循儿童心理规律,符合儿童不同年龄的发展特点,顺应儿童心智成熟的自然顺序。”
斯宾塞说,“长期以来的教育误区,把教育仅仅看作是,在严肃教室中的苦行僧的生活,而忽视了对孩子来说,更有意义的自然教育和自助教育。”
他说,最好的教育在本质上都是快乐的!
快乐教育有以下几个特点:
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兴趣浓厚,是兴趣推动他们不停的探求新的知识。孩子是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地为了完成任务而学习。
好奇心驱动孩子主动学习,他们会不断地收获学到一个新知识,学到一个新技能的快感。
有合理的竞争环境促使孩子不断想超越自己,超越同龄人,但这种竞争只是对事不对人,孩子可以勇于面对失败。
孩子有积极的心态,有目标和信心,能正确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敢犯错误,勇于尝试,知道失败是通往成功的必经途径。
是不是觉得第一条就不可能?
貌似兴趣只会推动孩子去玩电子游戏,而不会推动他去读书学习。嗯,所以,光知道什么是快乐教育还不行,家长本身还得以身作则。
下班后,睡觉前,你一般会以什么方式消遣自己的业余生活?
大部分的家长会选择追剧、玩游戏、买买买或者去餐厅大吃一顿。然后他们一扭脸就对孩子说,你要多读书,多学习,未来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何其没有说服力!
前不久高考成绩出炉后,北京文科状元熊轩昂说:“现在的状元都是这种家里又好又厉害的。”
熊轩昂所指的“又好又厉害”是什么?其实指的就是家长双方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有较高的职业价值或社会地位,是某一领域里的尖端人才。
这类父母本身就是高等教育的受益者,而且当他们需要保持在某一领域做尖端人才时,需要他们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电,不断地进步。
可以想象这样的家庭里一定有浓厚的学习氛围,每个人都有自己需要汲取的知识,需要增长的技能,全家人一起读书学习的场面一定不罕见。
家长本身就是学习型人才,孩子耳濡目染就会了解知识的重要性、趣味性,爱上读书,并且把读书当成一种习惯,一种快乐。
所以,即使我们做不成尖端人才,也至少让自己成为学习型家长,保持对世界,对社会,对自然规律的敏感和好奇。
孩子学习时,我们也可以读读书,没事和孩子聊聊历史人物,聊聊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总比“儿子,写完作业了吗?咱上哪吃去?”这种话题更有意义。
每个孩子生来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活泼外向,有的孩子敏感内向,有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强,有的孩子逻辑思维能力强。
只有家长足够关注孩子,才能充分了解孩子,只有充分了解孩子才能知道孩子的兴趣点在哪里,优势在哪里,劣势又在哪里。
很多父母都只是一味地要求孩子去学习,去读书,去写作业,却不知道孩子的学习障碍在哪里,他的优势又是什么。
所以就会造成,批评他,他不服,表扬他,又表扬不到点子上。时间长了,孩子的心就离你越来越远了。
尊重孩子其实是有技术含量的。既不是听之任之,也不是打压强制,而是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帮助孩子制定学习目标,帮助他们寻找发展方向,培养他们在某一个领域的自信心。
我以前一个高中同学,理科很差,每次物理、化学考试只能拿到20几分,但是她文科超强,尤其是英语,一篇很长的文章,我们背下来要好几天,她看两三遍就能背出来。
她理科考差了,哭着回家,妈妈安慰她说,不要紧,你天生偏文科,只要让理科过了会考,甩了尾巴,高考成绩一定能追上来。
果然,她会考后选了文科,高考时以全校文科第一名的成绩毕业,进了外国语大学,现在她已经是一家翻译公司小有名气的同声传译员了。
试想,如果当初她的妈妈没有尊重她的特点,一味地强求她在理科上下功夫,甚至批评她、惩罚她、或者凭借自己的主观经验要求她学理科。
还告诉她学理才有好前途,她的学习经历一定是痛苦的,未来也一定不会有这样适合她的发展。
所以了解孩子,才能遵循孩子的心智特点,尊重孩子才能顺应孩子独特的发展规律,让他快乐地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而不是人云亦云,把孩子培养成没有生命力的应试教育的复制品。
目前,高考依然是国家选拔优秀人才的唯一手段,但是完全信仰应试教育,逼迫孩子考高分,只会让孩子在这种功利的角度上,丧失学习真正的快乐。
2013年的北京文科状元孙婧妍接受采访时,曾有人问她在高考前做了多少题目,她对这样的提问很反感。
她说,她的父母经常为她选购各个国家不同内容的书本,大量的阅读给她带来了良好的语感,正是有这些知识素养的积累,她在高考中一举夺魁根本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学霸和学霸依然是有区别的,有的学霸不仅得到了高分,而且能对国内外名著里的观点、作家侃侃而谈,而有的学霸除了背诵那些考试范围内的书本篇章,别的什么也不知道。
所以即使同样进入了高等学府,快乐教育成长起来的孩子能够在未来的学业中如鱼得水,而有的孩子却成为了完全无法适应社会的书呆子,一辈子除了考试,什么都不会。
分数不是衡量一个孩子优秀与否的关键,我们总不能要求孩子不惜一切代价进入一所高等学府,却不关心他以后是不是会寸步难行吧。
想要保证孩子有很强的学习能力,有开阔的眼界,有很强的执行力和自控能力,就要求父母本身有开阔的眼界,有大的格局,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学业,而不是片面地要求他追求成绩。
大格局的父母会鼓励孩子博览群书,而不是只学习课本上那些知识。
大格局的父母会带孩子逛博物馆,带孩子到处旅游,带孩子接触不同环境的风土人情,而不是觉得这些都在浪费时间。
大格局的父母会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积极带孩子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而不是把孩子关在家里死读书。
大格局的父母会认可高考制度,却不会把高考当做孩子青春时期唯一的奋斗目标。
大格局的父母会开阔孩子的眼界,而普通的父母只会不停地加厚孩子的眼镜!
都说现在的教育已经开始向精英家庭倾斜,无论是经济、地位、还是资源,贫富家庭的差距越来越大。
其实,真正决定孩子的教育是不是成功的,决定孩子在学习中是不是快乐的,能不能为孩子减压的,是家长本身的软实力。
没有家长穷得买不起一本书,也没有家长忙得没时间带孩子去趟博物馆。
家长的眼光和选择将决定孩子的教育是否受限,决定亲子关系是否圆融,决定孩子未来的出路是否一片通途。
所以,真正能hold住快乐教育的,是那些自身软实力比较强的家长,他们不信仰学校的教育,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对孩子最正面的教育。
他们不逼迫孩子“学习”,因为他们知道,生活就是一个大讲堂,而知识无处不在。
这条道路,对并不爱学习的父母来说,难度更大,也更为艰辛,但快乐教育,是孩子变得优秀且幸福的最佳途径,没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