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我有个朋友,是广告界的大咖。 非名校毕业,没有后台,没有拼爹,没遇贵人, 也不曾邂逅“伯乐”, 在人才辈出、竞争激烈的广告行业脱颖而出。 她说,如果时光回到二十年前, 她绝对想象不出自己可以有所成就。 她在小学五年级之前,曾是一个标准的“问题”小孩, 调皮捣蛋,脾气暴躁,不爱学习, 考试从来都是倒数。 她爸爸嫌妈妈学历不高,从来不让妈妈教她, 总是亲自监督她的作业。 爸爸十分严厉,对她要求很高, 而她却是一个“不争气”的孩子。 幼儿园时还算听话,但到了小学后, 她却越来越“叛逆”,印象里, 爸爸对她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算是没出息了。 刚开始听这句话时,她非常伤心, 但后来听得多了也就麻木了。 她依然我行我素,上课睡觉,和同学打架, 甚至还会偷爸爸钱包里的钱, 用买来的零食收买同学帮她做作业…… 直至,她小学四年级的期末, 爸爸被她的考试成绩气得浑身颤抖,绝望至极, 从此再也不管她的学习了。 从那以后,妈妈接替了爸爸的工作。 妈妈和爸爸完全不一样,妈妈从来不呵斥她, 也不批评她,哪怕只考了几十分,考了倒数第二名, 妈妈依然对她说:瞧,你不是最后一名,妈妈相信, 只要你努力,一定会比同学们都好。 妈妈说她非常聪明; 说她有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说她的作文是有生命的…… 说这些话时,她妈妈脸上的笑容总是温柔又骄傲。 她开始相信自己有比同学卓越的地方, 也开始相信只要努力,成绩不会倒数。 是的,后来,她的学业实现了神逆转, 特别是语文,从来都是班上前几名。 而她妈妈一直站在她身后,笑容暖暖,不焦不躁, 即淡定也坚信,一副我女儿无人可比的姿态。 也真如她妈妈所言,她的思维总是充满创意, 从绘画到写作总能别具一格,出类拔萃。 上个月,她拿了一个很权威的广告奖。 在光彩闪耀的领奖台上,她泪流满面, 获奖感言她只说了一句话:这个奖,是给我妈的。 是什么力量让厌学又顽劣的她突然脱胎换骨? 她说,所有的努力和自信,所有的坚持和执拗, 都源于她妈妈对她的信任和欣赏。 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苏格拉底说过: 所谓教育就是把一个人的内心真正引导出来, 帮助他成为自己的样子。 我想,她妈妈做到了! 02 再来看一个故事。 有位母亲,她的儿子,并不聪明, 甚至比同龄孩子都愚笨点。 参加幼儿园家长会时,老师对她说: “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三分钟都坐不了。” 这位母亲很担心,内心也焦虑,只是, 她最终选择把忧虑埋藏起来,跟儿子说: “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 现在能坐三分钟了。 别的家长都非常羡慕妈妈, 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 那天晚上,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米饭, 并且没让她喂。 参加小学家长会时,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 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第49名。 我怀疑他智力有些障碍, 你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 “怀疑智力有障碍”对一位母亲来说, 这是多可怕的打击, 只是,她最终还是选择了不动声色,跟儿子说: “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 只要能细心些,成绩一定会超过很多同学。” 儿子听了后,暗淡的眼神一下子亮了起来。 第二天上学,他比平时都要早。 参加初中家长会时,老师说: “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中学有点危险。” 终于没被老师批评,终于没被列在差生名单里, 这位母亲感慨万千,她对儿子说: “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 考上重点中学没问题。” 儿子又一次超越了自己,考上了重点高中, 然后顺理成章考上了名牌大学。 拿到名牌大学录取书的儿子,百感交集,痛哭流涕, 哭着对妈妈说:“妈妈,我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 可是,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能欣赏我……” 比爱更重要的, 是信任,是欣赏,是懂得。 最有力量的激励,是让孩子坚信: 最终,你会做得比其他人都好! 孩子通往阳光的大道,除了可以是分数, 是名校,是背景,是运气, 还可以是我们忽略了的——孩子生命内力的觉醒! 03 很多时候,我们总以为孩子还小, 还不能明白学习的重要性, 于是会下意识地逼迫一下,施压一下。 然而,事实总是事与愿违,越逼越差劲, 越吼越调皮,越骂越叛逆。 曾经看过一个视频,被深深触动了。 视频里的妈妈,不是传统教育上被认可的“好妈妈”, 她不懂严格要求孩子, 也没有给孩子树立凡事争第一的心态, 无论内心多着急焦虑也笑着对孩子说: “你很棒,再努力一点点就更好了。” 但教育的结果却出乎意料的好。 真正能让孩子积极向上的,是给予信任与接纳。 这些给予,才是教育上最深思熟虑的智慧。 这些给予,才是唤醒孩子生命内力的前提。 再好的教育方法,学习技巧,高价培优班, 都不如一个孩子内心的觉醒和自主的奋进。 而唤醒孩子内心,或许在这世界上, 只有父母能轻易做到, 也只有父母能让孩子的努力变得有生命。 孩子降生于世,最初的成长依赖于父母的一言一行, 每个孩子终其一生都在寻求父母的认同, 特别是年幼的孩子, 他们会根据父母的态度选择人生方向。 当孩子的成长不尽人意, 父母表现出来的心灰意冷、焦虑不安、疑虑忧心, 这些情绪就像一把刀, 能轻易磨掉孩子所有的热情和希望。 如果一个孩子承认了自己平庸, 一无是处,那他的人生基本已失去色彩。 很多时候,那些否定、责骂或质疑 会让那位渴望认同和信任的孩子深受打击, 他会认为自己被父母忽视和贬低, 他的自尊与自信会因此受到极大的压抑, 孩子的性情也会滋生更多的怨恨、冷漠和忧愁。 如果孩子这种抑郁惆怅的情绪长期得不到缓解, 久而久之,轻则郁郁寡欢,厌学叛逆, 重则自暴自弃,敌视父母,甚至离家出走。 孩子的心灵那么幼小柔弱,敏感透明, 他们需要足够的滋养才可以在未来奔跑和精彩, 他们心灵成长最初的养分 就是父母发自内心的尊重、信任、欣赏。 有人说,教育是一件任重道远的事, 有人说,教育艰难得如履薄冰。 但其实教育似乎并没那么复杂,很多事实证明, 给予孩子真诚的欣赏和信任, 就能促进孩子内心力量的增长, 就能让孩子的未来卓越。 这些欣赏和信任,还会穿过岁月的河流, 化作能量,温暖并激励孩子的整个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