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女儿所在的南岸区金山路小学发来要求部分家长开会的通知,黄先生却因此郁闷起来——女儿坚决要让妈妈去学校,而不同意当力哥的他去出席家长会。女儿上二年级了,黄先生仅仅去学校看了一次女儿,然而,就因这次探望,女儿再也不愿他去学校了。为什么呢?因为那次扛着扁担去学校让女儿很没面子。(12月1日《重庆晚报》)
黄先生的女儿当然不是个例,因为调查表明,九成农民工子女不愿告诉同学父母是干什么工作的,八成不愿父母到校探望。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按说农民工子女应该更理解父母的辛苦和不易,可为什么他们反而更“嫌弃”自己的父母呢?
可以肯定,这不是书本教育的错。自上学之日起,老师就一再告诉我们,人生而平等,职业不分高低贵贱,劳动最光荣。在这样光鲜的教育下,按说每个人不仅会以自己的父母为荣,而且会尊重每一个劳动者。可事实上,这样耳提面命的教育并没有深入我们的骨血成长为人生观、价值观,反倒是赤裸裸的现实凸显出这种教育的虚伪和做作。它不过是一种表层的理论教育罢了。
任何脱离实际的理论教育都不会被真正接受,因为现实的渗透比光鲜的理论更有说服力。当今社会,赤条条的现实是,农民工文化水平低,没有光鲜的外表、体面的工作和文雅的谈吐,甚至基本权益都得不到保障,是名副其实的弱势群体,被社会所歧视所嫌弃。这样的社会现实岂不与人生而平等、职业不分高低贵贱恰恰背离?这样的社会现实又怎么能让孩子尊重“三百六十五行”,尊重每一位劳动者?
是的,孩子的虚荣心让家长受伤也让我们很心痛,可那是孩子的错吗?即使他们无心这样,层次分明的社会现实的强力渗透也让他们无处躲藏。
其实,这还不是最可怕的。从孩子的试卷上,从他们的作文中,恐怕我们还会找到人生而平等、职业不分高低贵贱、劳动最光荣的影子,那些答案、那些语言,是他们做给老师看的样子,不是他们的真实想法。小小年纪的他们已经知道怎样处理理论与现实的关系,已经在不经意间学会——虚伪。这不是我们的教育初衷,更不是青少年所需要的价值观元素。而当青少年面子脆弱、性情虚伪的时候,我们拿什么来拯教育?拿什么样的教育来培养社会建设所需要的栋梁之材?
应该说,正是因为先有了矛盾教育的“里子”,才有了现如今农民工子女脆弱的“面子”。面子事小,然而青少年的成长成才事大。该如何打开他们的心结?恐怕不能一味依赖缺乏影响力的表层理论。